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不断进步、日趋复杂的社会为现代人带来了日益凸显的情绪危机,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精神孤独等方面的压力,使许多人背负了很多心理问题,遇到了很多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使人们的心理失衡,甚至失去生活动力,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所以,进行心理调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
对于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领导者来说,他们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他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心理素质。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现代领导者提高素质和实施领导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已经成为一个很紧迫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方面,领导者、管理者群体因为他们特殊岗位的性质、职责和要求,导致他们可能是压力比较大的,紧张度比较高的容易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危机和挑战;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在过往的学习和培训中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传递好象又少了一些。
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对照,一面是我们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之不足令人担忧。
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6年出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把心理素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就表明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对待。
并且从2005年开始,中央党校在领导干部培训、各级各类培训中,就纳入了心理健康的课程。
今天我们通过这个专题,着重就干部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问题及原因、思路和对策,谈点初步的认识和想法,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对心理健康、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有合理、正常的行为,非健康的心理必然导致异常的言行。
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政德、政才、政绩的基础条件。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进行重新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
‛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
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
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没有心理疾病。
即个体的心理活动表现没有达到临床心理学对有关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
中间层次:心理功能健全,社会适应良好。
最高层次(理想状态):自我实现。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现代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使人有了关照自己心灵的可能,另外现代生活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使人产生了关照自己心灵的需求。
这就是人们在今天格外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原因。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所谓内部环境指的就是自身的状况,比如有稳定的情绪、自信、乐观、向上等。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
比如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能正确的认识、理智的对待、积极想办法解决等。
能保持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需要明确的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不仅要用身体健康的眼光去看待,还要从人格的视角去审视和估价。
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
只有智力正常的人(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才能客观、完整、准确地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心理行为和其年龄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人,其心理行为的模式不同,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明显偏离其年龄特征,其人格心理肯定是处于病态之中。
2、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注重自我的确立,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而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人常常表现出冲突、矛盾的心理,缺乏自觉性,很难臵于自我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之下来指导自己人格的发展。
3、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指以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为主导,并保持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等情绪;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心理状态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较强,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处于消极悲观、闷闷不乐的精神状态之中,使人丧失信心、反应迟钝,对前途感到黯淡渺茫。
4、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过程中,能够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自己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中的位臵。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情绪反应适度,保持愉快、满意、欣慰的心境,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转移和升华。
6、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格健康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主动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种挑战,当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个体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妥善地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融于现实,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7、人格品质相对稳定。
人格品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一切活动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无缘无故地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那就可能是他的人格模式在发展或完善中出现了问题。
当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不能等同。
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
我们不能仅根据一人的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其次,‚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截然对立,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严重的心理疾病、轻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到心理健康良好,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这两极之间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界限。
第三,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
心理健康的状态并非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
如果人们不注意心理健康保健,经常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和患上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扰或出现失衡时,能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很快恢复到心理良好的状态。
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心理学家说:‚随着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人们的生理疾病。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正视此类问题的存在,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它。
二、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协调与平衡,一旦心态出现不协调或是不平衡的状况,这个人就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失调了。
所谓心理失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病理性的变化。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出现心理困惑或精神不适,而且伴随着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适应不良的行为特征。
我们能感觉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生理方面似乎越来越有保障,而在心理方面却恰恰相反,反而是社会越进步心理困扰越多。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更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
为了准确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关心爱护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不少地区都针对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做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从调查情况分析,总的看,各层面的干部心理是健康的,绝大多数表现出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
但也要看到,确有少数干部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
这样的例子不少,给大家举2个。
安徽蚌埠(bengbu均为第四声)市统计局局长刘某,因本市GDP统计数字受到上级质疑而精神崩溃,于2005年2月18日,从市政府办公楼9层跳下身亡。
48岁的刘某提拔为局长后经常感到压力大,多次向身边人诉说‚真不想活下去‛的念头。
刘某的同事说:‚他原来是个豪爽、外向的人,工作积极,责任心强。
但自从调任统计局长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死前还说过‘压力大、睡不好、不想活了’等话。
‛随后,当地公安局就有了结论,自杀的原因是精神焦虑症。
河南省新郑市委副书记、市长白虎林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得不到释放,精神恍惚,于2006年1月27日,在其公寓自缢身亡。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2004年上半年,国内非正常死亡的各级领导干部就超过了1250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逐年攀升的趋势。
在非正常死亡的人里边,除了因意外事故丧生和牵扯腐败问题畏罪自杀这两种人以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心病难除,最后只好一死了之。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在注重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加强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德、能、勤、绩、廉以及心理素质,都能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
经过组织部门调研、分析和归纳,目前在各级领导者中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包括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其它身心疾病,而长期的心理紧张状态则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应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的存在,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
焦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当社会与环境因素提出的挑战越高时,人们的焦虑感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