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ppt课件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
师作如下介绍: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
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谢道韫,东晋时有名的才女,东晋的谢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谢道韫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才俊麋集的豪门中。
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谢玄的姐姐。
谢道韫在闺阁少女时就卓尔不凡,才识过人。
2、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
师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说说还在那里见到过“咏”字,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咏鹅》、《咏柳》,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二、尝试自读,读通文章。
1、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并标记下难读的地方。
2、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师相机指导,请学生互相纠正,全班练读。
学生朗读预设:易错的字音:雪骤(zhòu)何所似(sì)差(chà)可拟(nǐ)即(jí)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3、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以往学习古文,是怎么理解文意的?(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己默读文章,试着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在读不懂的句子后面划“?”3、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交流自己不懂句子。
4、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四、突破难点,感受智慧。
1、课件出示兄子和兄女的话。
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为什么?2、读文章,想一想谢太傅更欣赏谁的回答,从文中找出根据。
(谢道韫回答之后,谢太傅大笑;文章最后介绍谢道韫的身份,这都说明谢太傅更加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
)五、大胆想象,运用表达。
1、通过平时的观察,你觉得雪还像什么?2、小组合作,试着用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差可拟。
未若____________因风起。
3、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咏雪名句。
4、师用课件出示古诗中的咏雪名句,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5、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的情境。
6、自由背诵,生齐背。
六、充实人物,全面解读。
1、学了这篇古文,谢道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师补充资料:。
3、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对谢道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七、课外拓展,广泛阅读。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结识更多聪颖机智的朋友。
板书设计:咏雪咏:歌颂、赞美。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胆识过人咏絮之才《世说新语---咏雪》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我班的整体情况:(1)语文积累贫乏,语文视野狭窄,语文基本知识零碎或一知半解。
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
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
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
(2)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认为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即可应付。
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良莠不一。
一些学生中考成绩竟有三百来分,可是由父母逼迫而来,心不在焉,依然没有学习兴趣。
偏科现象严重,特别是文理倾斜严重。
(3)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学习较为认真。
但是,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较为欠缺,不善于总结归纳,语文知识尚未形成初步体系,对语文课的兴趣浮于表面。
所以成绩很少有拔尖。
学习态度有小部分人都不端正。
在语文学习上,认知能力差,阅读量少,对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知之甚少,严重影响阅读与写作的得分,总体而言基础薄弱,兴趣不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应对策略依据本学情制定以下策略:1、合理安排夲课的教学,有松有弛,操作性强,学生有所得又不太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给学生以信心。
我以为这比什么都强。
重点精讲文言文,要求字字落实,句句能译,课课有练有测。
为避免乏味,可与现代文穿插来讲。
充分利用早读,化整为零,进行成语训练以及古诗文默写活动。
2、古代诗文。
重点是在前面几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强化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要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字词句的认读和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把握内容,另外要让学生注意文言文的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让他们作一点个性化的评点和赏析。
3、抓略读,就是选用好一本课外配套读本,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一篇精美的短文,然后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为:(1)生字生词或好词佳句。
(2)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3)评点赏析(4)质疑问难。
教师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检查,或利用课堂时间,或利用课外复习时间,集体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促泛读,就是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时间读书看报,至少浏览一份晚报,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有条件的话,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
《世说新语---咏雪》效果分析《咏雪》教学,原本一课时就能完成,但学生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前进,他们所说的,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他们说出了真话,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何况,从学生语文积累的角度来讲,通过第二课时对雪的再分析,取得的效果定然比我原先设计的要好!更何况,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对本文的关于雪的描写分析完了以后,我又拓展延伸了一首课外的关于雪的描写的诗歌,本来想让学生来分析的,鉴于全班沉默的状态,我只好将诗歌大意理顺了一下,然后让学生们赏析后两句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赏析的很好,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素养是很高的。
课上完了,如释重负,但同时压力倍增。
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这样才会成为学生灵魂的导游者。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也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学生们往往在小组讨论完问题后不能马上进入到听我讲课的状态,这个时候适时组织一下课堂,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这个月听了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感觉到了很大的差距,自己距离名师还有非常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教学之任于我,任重而道远。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而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朋友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师道尊严的国度里,似乎很难产生!学生往往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向着教师预定的目标前进,生怕触犯了教师的权威,这样,必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回顾这次课堂教学,从最初的胸有成竹,到后来的慌乱、紧张和当机立断,以及最后的惊喜,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决不应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翱翔!要知道,学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更应在深入研读和挖掘文本的同时,全面了解把握学习主体的情况,正确使用和处理文本,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灵活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超越预设、创造精彩!《世说新语---咏雪》教材分析《咏雪》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表达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
本课节选自《世说新语》 , 这本书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 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雅趣,体会到交流的愉悦。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本节课的设计,要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力求以诗意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书中文人雅士鲜活的生活情景和融洽、和睦、欢快的家庭氛围,在语文学习中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对两个咏雪佳句赏析不到位等情况,所以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理解,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世说新语---咏雪》评测练习一、语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公欣然()曰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太丘舍去()元方入门不顾()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
(不少于四个)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