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临泽一中柳咏霞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
1.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2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历程
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讲授相结合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有条件的学生可搜集一些有关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化石形成的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适合本节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学内容中设计的课外知识提前印发给学生。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人与自然片段
引言:上面这段视频展示的是我们人类居
住的星球的一角,广而推知,我们居住的星球是
美丽的、丰富多彩的,目前已经知道的生活在
我们星球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你可知道这
些“最美丽的、最奇异的、这么多的生物类型”
是如何“从最简单的类型形成的”呢?自然界
中的任何一个物种是不是都是独立进化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显示
课题)
观看视频,联想我们居住的星
球的全景。

通过视频
吸引学生
注意力,进
行情感教
育,引导学
生分析生
物多样性
对我们居
住的地球
是多么美
7.探究新知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8.知识拓展
9.小结
10.巩固练习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生物进化的知识,对生物
的进化有了一个大体认识。

在对生物进化理论
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
的观点。

(板书: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阅读教材P126,找出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
几个学说的主要思想。

【方法】根据学情可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让学
生体会生物进化观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现在我们所不能解释的进化之谜远远多于我
们进化理论所能解释的。

无论是中性学说、间
断平衡学还是自然选择学说,虽然有所区别,
但也彼此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共同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
同进化的,共同进化包含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
展。

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生物种类变得丰富
多彩,多种多样,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
统。

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三层次的内容,即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

我们从地壳中的化石就可以了解到生物
进化的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
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生物的进化是复杂的,还有很多问题不能
用今天的进化理论所解释,还有待研究。

在现
时所有的理论中,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
化理论比其他学说的影响要广泛和深远,它仍
然是以后各个方面研究的基础。

生物进化理论
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分组讨论
【学生总结】
1、自然选择学说
2、中性进化理论
3、间断平衡说
学生总结
体验进
化论本身
的发展进
化,感受科
学是一个
开放的动
态过程。

让学
生形成进
化理论不
会停滞不
前,而是在
不断发展
的观点。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的地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2.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通过多媒体,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内容教学时,教师通过总结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对人们思想观点的影响,作为对本节和本章内容的总结,通过“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让学生体验进化论本身的发展进化。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同学置身事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强调小组内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2.本节课理论性太强,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理解有点吃力。

3.由于讨论时间有点长,授课内容没有按时完成.
附录:补充材料:
1.中性学说
中性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

即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

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

这是中性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之处。

中性学说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微观演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修正、和补充。

2.间断平衡说
1972年,艾德里奇(N. Eldredge)和戈尔德(S.Gould)提出断续平衡论,也译为间断平衡说。

这个学说认为化石的不连续性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这正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不连续的,新物种是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然后是长时间的进化停滞,直到另一次快速的物种形成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