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分子结构
变形形越大
诱导力越大
3、色散力 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电子运动、原子核振动在瞬间会出
现正、负电中心的不重合情况,产生瞬时偶极。这种瞬时偶极
导致的相邻分子间产生的吸引作用称为 色散力。色散力作用时间是瞬时的,但 它是不间断的,色散力始终存在。
分子体积越大 变形形越大 色散力越大
色散力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 间同样存在。所以,所有分子间均存在色散力。
极性分子 (举例)
❖ 所形成分子:
• 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
• 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非极性分子
偶极矩μ:
μ qd
单位: c m
μ0 μ 0
分子极性强弱的量度
q : 正电荷中心的电量
d : 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
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二、分子间力
1、定向力
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两个极性分子相互接
❖ 氢键的存在使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这种由小
分
子聚合成大分子的现象叫分子缔合现象。
缔合
n H2O 解离 (H2O)n
n = 2、3、4……
同一主 族元素的氢 化物的沸点、 熔点变化情 况。
•
•• Cl ••
••
••
••
•• Cl
••
•• Cl ••
••
共价学说不能说明共价键成键本质: (1)有些化合物的中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价键理论 (1927年,海特勒-伦敦提出)
❖ 分子轨道理 论
一、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
E (kJ)
HA + HB Eu
HA 和 HB自旋相反(基态)
两个氢原子在R0处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R0 :氢分子的共价键长( 74pm) D : 氢分子的键能(-456 kJ/mol )
0.0
D
Es
HA 和 HB自旋平行(排斥态) 两个氢原子的能量始终高于单独存在
R0
R (pm) 时的能量之和,不能形成稳定的H2分子
CO
例:
CH4分子形成
C: 2s22px12py13pz
2p 2s
杂化
激发
2p 2s
sp3
键合
H: 1s1 1s
sp3-s
❖ 能量相近:ns,np ns,np,ns (n-1)d,ns,np
杂化特征:
❖ 成键能力变大:轨道形状发生了变化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
1、sp 杂化
同一原子中 ns-np 杂化成新轨道;一个 s 轨道和一个 p 轨 道杂化组合成两个新的 sp 杂化轨道。
杂化组合为 sp3d2 杂化轨道。sp3d2 杂 化轨道分子的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
Cl Cl Cl P Cl
Cl
F
F
F
FSF
F
5、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 上述杂化类型讨论中,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中都含有一个未
成对的电子,每个杂化轨道中含有的 s 成份和 p 成份的比例都相 同,这类杂化称为等性杂化。
在杂化中如果有孤电子对的轨道或空轨道参与杂化,则生成 不完全等同的杂化轨道,这类杂化称为不等性杂化
2p 2s
2p 2s
正三角形
B的基态
F
B
F
F
激发态
Cl
sp2 杂化态
1200
B Cl
Cl
3、sp3 杂化
同一个原子的一个 ns 轨道与三个 np 轨道进行杂化组合 为 sp3 杂化轨道。sp3 杂化轨道间的夹角是 10928’,分子的几 何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例:
2s
CH4分子形成
2p
2p 2s
正四面体形
例:
2p 2s
BeCl2分子形成
2p 2s 激发
直线形 杂化
Be基态
180
Cl Be
激发态
Cl
键合
sp杂化态 直线形
化合态
2、sp2 杂化 同一个原子的一个 ns 轨道与两个 np 轨道进行杂化组合
为 sp2 杂化轨道。sp2 杂化轨道间的夹角是120度,分子的几何 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
例:
BF3分子形成
C的基态
H
C
H
H
H
激发态
109°28’
sp3 杂化态
4、sp3d , sp3d2杂化
sp3d:同一个原子的一个 ns 轨
道与三个 np,一个(n+1)d 轨道进行
杂化组合为 sp3d 杂化轨道。sp3d 杂化 轨道分子的几何构型 为三角双锥。
sp3d2:同一个原子的一个 ns 轨
道与三个 np,两个(n+1)d 轨道进行
一、分子的极性
分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带负电荷的电子
• 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 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心重合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 同种元素原子间: ❖ 所成化学键:电负性相同
非极性键
❖ 所形成分子: 非极性分子 (举例)
• 不同元素原子间: ❖ 所成化学键:电负性不同
极性键
双原子分子
N HH H
结论:sp3不等性杂化
有两种:
1)、有一对孤电子对 参加杂化(如NH3分子) 轨道成键的键角为1070, 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
2)、有两对孤电子对 参加杂化(如H2O分子) 轨道成键的键角为1040, 分子构型为角形(V形)
O
H
H
§7-7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 分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
+
-+
p
共价键的类型:
❖ σ和π键
键:原子轨道沿着核与核间轴线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
叠形成的共价键。轨道重叠程度大,键较稳定。
s-s
s-p
p-p
键:原子轨道沿着核间轴线 垂直方向“肩碰肩”的方式重叠
形成的共价键。轨道重叠程度小于 键,键稳定性小于 键。
zz yy
py- py
xx
pz- pz
近时发生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定向排列作用。这种定向排列
的吸引力就是定向力。
-+-+
μ越大
定向力越大
2、诱导力
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
子的偶极电场作用下产生变形,从而产生偶极。极性分子的固
有偶极与非极性分子的诱导偶极的相互作用称为诱导作用,其
作用力就叫诱导力。
-+
-+-+
μ越大
第七章 分子结构
物质的组成:
❖ 原子(稀有气体) ❖ 分子 ❖ 离子
❖ 分子中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化学键
分子结构: ❖ 分子(晶体)的空间构型 几何形状
❖ 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
❖ 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化学键:
分子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 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 共价键
配位键
金属键)
§7-1 离子键
一、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形成:
e
Na
Cl
正、 负离子之间 静电引力作用而 形成的化学键称为
离子键
Na+
静电引力:
F
q q
ε d 2
静电引力
Cl-
静电斥力
ε:介电常数 ε1 (真空)
ε 80 (水中)
§7-2 共价键
几种成键理论
❖ 经典共价学说 (1916年,Lewis提出)
••
•• Cl ••
•
+
程中混合组成新的原子轨道
多重键:形成 键外,同时还可以形成 键,从而构成多重键
例:
N2分子的结构:
z y
2px-2px 2py-2 py 2pz- 2pz 三重键 x
❖ 配位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由一方原子提供
例:
CO分子的结构:
C: 2s22px12py13pz O: 2s2 2px12py1 2pz2
++ 基态
++ 排斥态
共价键成键条件:
❖成键原子中有单 电子且自旋相反 ❖原子轨道要最大重叠
二、共价键的特性
饱和性:
一个原子含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就只能 与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
方向性:
轨道必须满足最大重叠--沿着原子轨 道最大重叠的方向重叠才能成键
例:
p轨道与s轨道的重叠
s
- ++
ps
+
-
+
p
s
分子间力 的特征:
❖ 大小:几十,几 kJ mol1
❖ 没有方向性,饱和性 ❖ 色散力最主要
分子间力与物质性质间的关系
定义:
§7-9 氢键
当氢原子与一个电负性很大,半径又很小的原 子(F、O、N)共价结合后,共用电子对强烈偏 向电负性大的原子(F、O、N),使氢原子几乎 成为裸露的质子,有强正电场,极易被电负性大 且有孤电子对的原子吸引。这种吸引作用叫氢键。
代表氧原子
代表氢原子
代表H-O化学键 代表氢键
通式:
X—H-----Y
X,Y: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 F, Cl, O, N等
分类:
❖ 分子间氢键:HF, H2O等
NO2
❖ 分子内氢键:
OH
特征:
❖ 键能:40 kJ mol1
❖ 强弱: F—H-----F > O—H-----O > N—H-----F ❖ 方向性和饱和性
xx
§7-3 杂化轨道理论
一、轨道杂化理论的基本要点
价键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初步解释了 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但不能解释键角和共价键的数目。
1931年 Pauling 和 Slater 提出杂化轨道理论,补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