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资料】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汇编
【资料】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汇编
欲作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灸) 生姜三两(切) 大枣
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
❖ 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
❖ 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 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 表不解,徒伤津液。
❖ 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
三病合篇的依据及其意义:
❖ 三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最初症状均有 恶寒发热。治疗思想均为扶正驱邪。因此 同篇便于症状鉴别。
❖ 三病病位相近,三病均具有伤寒与杂病的 过度性质。
❖ 三病病因体质属性不相同,因此疾病的最 终结果不同,具体治疗方法不同。
痉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 痉病以体质津液不足,外感风寒引起, 症状: 恶寒发热,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 为特征。
2.痉病津液虚少的原因,与发汗太多、风病下之、 疮家腐血、血虚有关。
病因病机及治则:
❖ 病因: 邪气原因:外感风寒; 体质(正气):津液亏虚,阴虚内热
❖ 病机:原本体质津液亏虚,阴虚内热之人 1、外感风邪,风性开泄,更伤津液,经 脉失养,拘急抽搐。 2、外感寒邪,寒邪束闭体表,内热不得
外泄,更伤津液,经脉失养,拘急抽搐。 ❖ 痉病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为病理基
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 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脉象沉细为特征。
外湿与内湿治法:
1、湿为有形,风寒为无形之气。 发汗
外湿 利小便, 温通经脉,温阳除湿。
2、内湿分治三焦 上焦:发汗或利小便
内湿 中焦: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利小便) 下焦:利小便
湿病原文
❖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 当利其小便。(14)
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 明热盛抽搐的特征。
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
痉病与血虚抽搐鉴别:
❖ 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 ❖ 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 ❖ 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 ❖ 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
湿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痉病之抽搐与 “诸暴强直”“诸痉项强”病因有
别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不同于外感痉病。
❖ 《内经》“诸暴强直”与风相关;亦或血虚风动; 亦或外风引动。 “诸痉项强”与湿相关;湿阻 经脉颈项强几几。
痉病:病理基础:
原文、4、5、6。 ❖ 太阳病,发汗大多,因致痉。(4) ❖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6)
腑痉挛改善;若脉象伏弦,则里阳未复,痉仍不 解
辨证论治:柔痉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
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 栝萎桂枝汤方: 栝萎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六 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础。因此治疗原则:生津解表。
症状表现:原文7、8、9。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8)
❖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9)
阳明痉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 可与大承气汤。(13)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 (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 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原文分析
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 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 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
证型区别:原文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
原文分析
1.提示痉病的原因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津液虚 少有关,因为风热邪气外感阴虚有热之人,外热 伤津,热入里炽盛,津液更伤,津液虚少,不能 濡养经脉,经脉痉挛;或因为风寒邪气外感阴虚 有热之人,郁闭体表,里热炽盛,津液更伤,津 液虚少,不能濡养经脉,经脉痉挛。
原文分析:
1、柔痉症状及脉象:发热,不恶寒,说明外感风 热阳邪,肌表开泄;体质阴虚有热,因此病理以 阴伤,经脉失养为主。故柔痉的抽搐状态是虚缓, “几几然”,脉沉主里虚,迟主营中寒。
2、痉病治法:生津解表,养阴清热。 3、方剂:栝萎桂枝汤方: 4、方解:桂枝汤养阴和营为主方,以天花粉为清
热生津的主帅,阴血充,经脉和缓,诸证解。
原文分析
1、刚痉症状及脉象:发热无汗反恶寒,脉紧弦 2、无汗是刚痉外感寒邪,郁闭体表之意义,故无 汗;小便反少,提示内热,即津液未外失的状态 下,津液真正缺少(与柔痉对比)。气上冲胸,
提示内热向上的趋势,是决定邪从表解的治疗依 据,顺其势治疗方法。 3、治法:清热生津,散寒解表 4、方剂:葛根汤方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15)
原文分析: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 3、解“烦”: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 4、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 为脾病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