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心性论

第四讲 心性论


2、《左传》、《国语》中的“性”
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 “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 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 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 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年》)
(《昭公八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天之 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 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 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 而辞让亡焉;……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 矣,其善者伪也。”
(五)宋明理学之心性论
1、张载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
年》)
(《襄公十四
夫小人之性,釁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 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子 展说,不御寇。(《襄公二十六年》)
“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 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 抑下滋甚,故圣人贵让。”(《周语中》)
(二)孔子之言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下愚 不移。”
性范畴在儒家哲学中主要被规定为人之所以 为人的内在本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 是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理性,如孟子性善之 论性;一是指人的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 若食色性也之谓。
心性关系
大体上有两种主要观点:心性合一论,即所 谓道德自律论;心性为二论,即所谓道德他 律论。
前者中又有所谓客观论与主观论之别,所谓 客观论主要是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说明心性合 一,如理学中周张二程朱子之论。主观论者 在理学中以陆王为代表,他们从本心或良知 出发,主张心即是性,提倡完全自主自律的 道德原则。
第四讲 心性论
一、引论 二、性 三、心
一、引论
儒家哲学的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但 大体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认识器官及其知 觉、思虑的功能,此即所谓知觉灵明之心; 二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或情感意识, 此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良心。上述两方 面分别代表了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儒家思 想家中有的更重视认知之心,有的更强调道 德之心,有的则二者并用 。
之别。 性尽其道,则命至其源也。 天道即性也,故思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
天斯能知人矣。知天知人,与穷理尽性以至 于命同意。 不知天道,则何以语性?《张载集》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善反 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气质犹言人性气,气有刚柔、缘速、清浊之 气也。质,才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 亦可言气质。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夫子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 矣。故曰不可得而闻。”
卷七 )
(顾炎武《日知录》
(三)孟子之言性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 之于嗅也,四体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 子不謂性也。”
(《孟子•尽心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四)荀子之言性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 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 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 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 、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 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2、二程
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 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 也。
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
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 是。
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 理与气杂而言之。未有此气,已有此性。气有 不存,而性却常在。虽其方在气中,然气自是 气,性自是性,亦不相夹杂。至论其遍体于物, 无处不在,则又不论气之精粗,莫不有是理。
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
语类》
《朱子
(六)新儒家之论心性
“大抵言性,便须见得是元受命于天,其所 禀赋自有本根。非若心可以一概言也。”
他律论者也承认性源于自然法则,承认道德 理性的存在与作用,但只承认知觉认知之心, 否定心体即性之说,从而心形关系在他们看 来主要是一种认知关系,而不是自我超越的 统一关系。
二、性
(一)先秦文献中的性 《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
性,克绥厥猷惟后” 《太甲》“习与性成”, 《西伯戡黎》“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召诰》“节性,惟日其迈” 《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 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 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 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 伪:是性伪之分也。”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 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 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 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 莫不有辨。”
孟子言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孟子所以 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 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 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 浊。……才则有善有恶,性则无不善。
3、朱熹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 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