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ppt课件
软组织深部脓肿
骨髓腔脓肿
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 3、骨的坏死和新骨形成
• (1)死骨的形成:
•
脓液将骨膜掀起,局部血供中断,骨缺血、
坏死,成为死骨。
• (2)包壳形成:
• 炎症刺激骨膜,产生新骨、形成包壳。
•
骨的不断坏死和新骨反复形成,导致骨干
增粗、形态改变。
二、诊断要点
•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 1、发病急,一起病就寒战高热(39-41℃), 严重者出现惊厥或昏迷。 –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全身关节酸痛,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肝脾肿大,舌红、苔黄、 脉滑数。
• (三)中医辨证施治 • 1、急性期: • (1)脓末成者: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仙方活命 饮加减。 • (2)脓已成者:托毒排脓。托里消毒饮加减。 • 2、慢性期:补气养血。八珍汤加减。
结束
图(1)
(返回)
图(2)
(返回)
图(3) 骨膜反应
斑点状骨质吸收
(下一张)
图(4)
被剥离的骨膜 产生一层,反应性 新生骨,新骨逐渐 增厚,形成包壳, 有保证骨连续性的 作用。
• (二)感染途径
– 1、血源性感染:由身体某一部位感染病灶的细 菌通过血运,侵入骨组织。(中医:病后正气虚 弱,邪毒流窜入里,附于筋骨而发病。)
– 2、创伤性感染:细菌通过开放性创口直接
侵入到骨,造成骨的感染。(中医:皮肉破
损,气血瘀阻,复感邪毒而发。)
– 3、蔓延性感染:由邻近组织感染病灶的细
– 3、局部红、肿、热、痛,肌肉痉挛,压痛
剧烈。约3~4周后脓液溃破皮肤,形成窦道。
• (二)慢性骨髓炎
• 常由急性骨髓炎转化而成
– 1、全身症状轻,病久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
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无力。急性发作时
有短暂的寒战高热。
– 2、局部窦道流脓,夹有死骨排出,反复发作,
窦道口皮肤色素沉着,疤痕增生,肢体增粗、变
菌蔓延到骨组织。(中医:体虚不固,邪毒
蔓延,附于筋骨。)
• (三)病理变化 • 1、局部病灶的形成: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始发于干骺端 图(1),
其它则发于细菌直接入侵部位。
细菌
停滞于干骺端
形成干骺端脓肿
全身抵抗力强 脓肿吸收、病愈
全身抵抗力弱 脓肿扩大
局限性脓肿
• 2、干骺端脓肿的扩散
骨膜下脓肿
干骺端脓肿
形。图(2)
• (三)实验室检查 • 1、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可达90%以 上;血沉加快。 • 2、慢性期:脓液增多时,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窦道溃破后回复正常。
• 3、局部穿刺有脓液,细菌培养阳性。
• (四)X线检查: • 1、急性骨髓炎:发病二周内无明显变化,二周 后出现骨膜反应,随后有骨的破坏和增生改变。 图(3) • 2、慢性骨髓炎:骨质硬化,密度增高,骨干增 粗,形态改变,骨内有死腔和死骨。图(5)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引 起的骨的感染。中医称为“附骨疽”、 “附骨痈”。多见10岁以下的儿童,好 发于四肢长骨,以胫骨为多见,其次是 股骨、肱骨和桡骨。
一、病因病机
• (一)致病菌
– 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85﹪;其次是: 溶血性链球菌,占10﹪;其余为大肠杆菌、绿脓 杆菌、肺炎双球菌。
控制症状者,应局部穿刺,如有脓液,及时切
开排脓。图(6早期
控制炎症和引流减压,防止炎症扩散和死骨形
• (二)慢性骨髓炎
• 1、治疗原则:
•
彻底摘除死骨,切除疤痕和增生的肉芽 组织,消灭死腔。
• 2、手术方式: • (1)碟形术 图(7) • (2)带蒂肌瓣填充术 • (3)病骨切除术 • (4)截肢术
(返回)
图(5)
(返回)
图(6)
开窗
钻孔 (返回)
图(7)
碟形凿骨术(orr)
(返回)
谢谢大家
四、治疗
• (一)急性骨髓炎
– 1、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菌素(首选青霉素、 先锋霉素),体温下降后继续用药2~3周。
– 2、卧床休息、固定患肢,防止病理性骨折 (直至X片显示包壳坚固),牵引患肢,防止 关节畸形。
– 3、全身支持疗法: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输液、输血,增强抗病能力。
• 4、及时切开排脓:应用抗菌素2~3日仍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