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知道惯性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2)通过语言叙述了解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牛顿第一定律(2):惯性》教学设计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中学雷鹏
科目
物理
课型
新课教学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惯性
设计思想
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惯性是一个比较重要而难懂的概念。为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落实新课标精神,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物理实验为支撑: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意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探究为主,设计生动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习,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进行交流与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并思考,想不想了解惯性。
学生根据自学目标,阅读课文。
完成导学案,小组合作做简单实验,体验惯性。学生分“叙述者”和“体验者”来汇报自学成果,同时解释惯性现象。
小组合作讨论,搜罗事例。
由“叙述者”讲述小明有趣的一天经历过的哪些有趣的事情。由“体验者”亲身做实验或解释原因。
小组讨论,拓展思维,寻找身边的惯性事例。
学生仔细观察魔术,设法破解魔术的奥秘。
学生抢答,激发竞争性。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惯性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
精心设计导学案,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由“体验者”完成,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对惯性的感性认识。
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表述。
对知识拓展,使学生明确物理就在身边。
将学生学习活动引向高潮,将惯性知识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1、教学结构构思新颖。
本节课主体部分围绕“小明有趣的一天”展开,让学生以“叙述者”和“体验者”的不同身份,通过对身边的惯性现象讨论思考,达到能正确解释惯性现象,知道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惯性是一种性质而不是力等学教目标,同时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自学目标
1.知道惯性的定义,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的利与弊.
三、自主学习
根据导学案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
四、讨论释疑
情境导入中系安全带的作用是(利用或防止)惯性,列举一个利用惯性的例子:,列举一个防止惯性的例子:。(组织学生讨论举例)
4、充分拓展知识的外延
例如,探讨惯性的利与弊,组织学生讨论,搜罗身边的事例,增强感性认识。经历了“小明有趣的一天”后,小组讨论,在他这有趣的一天里还可能发生了什么与惯性有关的事情?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5、重视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图片引入,系安全带的作用,设疑激发学生惯性的欲望。
末尾设计了魔术表演,将学生引向高潮,引导学生应用惯性知识作出分析判断,破解魔术的秘密。
2、落实“先学后教”教学理念。
教师能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精心编写导学案,落实先学后教,让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学习解决基本知识点。
3、教师“教”的角色淡化。
比较突出的是,讲台不再是老师唯一活动的地方,老师不仅能够适时的走下讲台,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请学生到讲台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分析讲解教学提出的问题。以及请学生到讲台展示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老师和同学给予的积极评价。例如,一些实验由体验者亲自上讲台做,激发学生争当体验者,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惯性,并理解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科学解释。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情境教学法。学法源自导注重体验讨论探究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固体胶、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等;2、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星期天,小明跟爸爸开车去郊外旅行,爸爸叫小明系好安全带,防止由于惯性而受到伤害。惯性是一种什么性质呢?
五、共同经历小明有趣的一天
围绕小明有趣的一天展开讨论,情境有上学路上,课间休息,体育课上,放学路上,做实验,看新闻频道,看科技频道等。
六、讨论拓展
小明有趣的一天里,还可能会遇到什么与惯性有关的有趣的事情呢?
七、欣赏魔术
看了老师表演的魔术,你能用惯性知识解开该魔术的奥妙之处吗?
八、成果展示,检测
抢答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