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论语>六则》、《伤仲永》;第七单元:《戴震难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孙权劝学》。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东阳马生序》。

(一)(2004年宁德市)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二)(2009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3题。

(17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

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丑陋。

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

④赴:探求。

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1)未尝.识书具(2)从.先人还家(3)少.长,虽长大(4)或.对客不听其语10.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并自为其名.有仙则名.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数千言不肯休C.即书.诗四句板桥每读一书.D.还自.扬州并自.忘其所语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12.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

(4分)1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3分)(三)(2008年浙江省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3—25 题戴震难师段玉裁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④为:是⑤非常:不寻常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3分)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四)(2006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5题。

(17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①幕府。

上②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秦王:李世民。

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

②上:皇上,指李世民。

③中外:宫内宫外。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但.当涉猎(2)及.鲁肃过寻阳(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11.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孰若.孤若.毒之乎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赐帛遣之.C.上欣然.纳之庞然大..物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必以.分人112.下面注释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为划线句子中的“坐”选择正确的义项()13.翻译下面句子。

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14.文中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之处?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请你举一例。

(课内外均可)1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2006年厦门市)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3分)(六)(2007年宁德市)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

(17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分)(七)(2008年泉州市)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5—9题。

(15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判若.两人腰.缠万贯C.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臭.气相投再.接再厉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