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历史模拟仿真卷第1卷1、据《周礼》记载,西周通过设置职方氏,掌管天下的地图,以掌握天下的土地,辨别各诸侯国、公卿和大夫及王子弟的采邑、四夷国、八蛮国、七闽国、九貉国、五戎国、六狄国的人民以及他们的财物数目,遍知他们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据此可知( )A.少数民族与周王朝融为一体B.西周的影响力得到扩大C.周王强化对地方的直接管控D.西周控制范围空前扩大2、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3、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
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
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文化不断融合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始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
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B.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D.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5、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22.4%;甲午中日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
据此可知( )A.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不断提高B.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实业C.民族工业面临的内外压力小D.社会变革具有一定物质基础6、《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7、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此论意在( )A.强调人民革命的重要性B.建立中国特色民主政治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精神8、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驻外大使(公使)简表。
这表明( )A.意识形态制约着外交开展B.西方的外交孤立被打破C.新中国得到国际普遍认可D.周边国家是外交的重点9、“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 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化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化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10、下图是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
这是1984年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图中有题词:“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1、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
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
”作者意在说明()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B. 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C. 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D. 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12、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知识分子,他们通常利用沙龙、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以及科学院、大学等学术机构,以群体的方式开展活动,带有鲜明的公共色彩,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这一活动方式表明( )A.启蒙学者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B.启蒙学者以改造社会为己任C.当时对社会秩序的评判成为潮流D.当时社会民主氛围已经形成13、表是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1950 12.2 23.2 50.7 农业1990 2.8 5.1 7.2 工业1950 34.7 42.2 22.2表中的数据变化可以反映()A.美国的产业结构更符合其国情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上升C.发达国家社会阶层出现新变化D.世界经济形成三足鼎立局面1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15、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提出: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或决断。
这反映了该画家主张( )A.以写实手法来塑造形象B.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C.按规定的绘画原则创作D.突破陈规充分表现自我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欽、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摧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3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种政治制度变化作用的看法。
17、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 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时并非所有统治者都能认识到这一变化,真正认清这个变化现实,敢于正枧现实并寻求新的出路的,是最早一批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官僚、驻外使节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自强之道,在乎师其所能,夺其所情”“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奕圻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兵为要,练兵又以器为先。
”王韬说:“当今之世,处今之世,国非闭关自大时也,以时局观之,中外通商之举,将与地球相终始矣,此时而曰徒戎攘夷, 真迂腐不通事变也……不待百年,轮车铁路将遍中国,枪炮舟车互相制造,轮机器物视为常技。
”——摘编自罗玲玲《洋务思想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材料二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上是指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可以1884年中法战争为界,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即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基本上没有超出洋务思想的范围,或者说是洋务思潮中比较激进的一派。
中法战争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变法改良思想的前驱。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材料三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评封建旧思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集中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列入宪法,认为孔教是维护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李大钊认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陈独秀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孔教重在尊卑等级。
”鲁迅的名著《狂人日记属我之节烈观》,吴虡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等也都是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尖锐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危害。
——摘自张明《新文化运动散论》(1)概括材料一中洋务派思想的共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批判封建文化的积极意义。
1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
”“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