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历史模拟仿真卷(山东卷)第2卷1、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 7% 19%-38%世家大族49%-64% 78% 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3、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
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出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超越了儒家治国思想C.反对明朝的君主制度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
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再失败。
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B.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D.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5、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D.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6、“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7、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8、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9、曲线图是描绘经济发展走向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图1是1952—2002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图,图2是1985—1991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图。
综合这两幅图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A.国民人均收入与物价指数都较稳定B.1984年城市改革导致贫富差距拉大C.市场经济出现导致物价变化剧烈D.物价变动有助于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10、下表为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表。
以下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 “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11、在古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的依据就是法律人格。
而要成为具有完全的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三种身份。
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C.明确了身份与权利继承的关系D.区分了公法与私法的范围12、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 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 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13、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
材料强调的是() 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B.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D.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14、在1879~1899年的20年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坛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上是温和共和派。
温和共和派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使议会不独握有立法权,还控制着内阁的命运。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
据此可知( )A.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B.法国成为典型议会制共和国C.第三共和国背离分权制衡原则D.民主共和体制最终建立起来15、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谈判后,多数中国光伏企业不必再缴纳高达47.6%的反倾销税了。
欧盟委员会2013年8月2日正式批准了中欧双方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协议,该协议于8月6日起正式实施。
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世贸组织在协调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作用B.全球化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C.欧盟是联合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D.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
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之后,朱焘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材料二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
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
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
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
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8、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四“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