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双田九年制学校毛小雄【摘要】: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多次博弈,作为一个博弈家,他的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但最后以一次失败的博弈来结束一生,让后人十分叹惋。

本文以博弈论的理论来阐释诸葛亮作出的对其自身和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四次博弈行为,探讨四次博弈的原因和成败得失。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博弈理性【ABSTRACT】:Zhuge Liang's life for a number of games as a home game, his game issuccessful in most cases, but to a failure of the last game to end his life, it's a pity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game theory to explain Zhuge Liang made the history of its own, and have a major impact behavior of the four games, four game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success or failure.【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Zhuge Liang Game Rational1.导论1950年,纳什(John Nash)写了一篇题为《N人博弈的均衡问题》的论文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

凭借其在博弈论上的非凡成就,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纳什均衡”就是在假定有n个人参与博弈,在知晓其他人策略情况下,每个博弈参与者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这n个参与方的最优策略就构成一种均衡【1】。

构成纳什均衡的参与方都以其他方策略不变为前提形成自己的最优策略,理性的博弈者都不会轻易改变自身策略,因为自己要为改变承担风险。

如今博弈论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中,而且也被博弈论学者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

古代战争小说中所描写的战争也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博弈,因而我们可以用博弈论对其作出新的阐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博弈论来研究《三国演义》,为《三国演义》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作了可贵的探索。

如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和吴景泰、赵新良的《“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都是以博弈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空城计。

而李康化先生的《从现代博弈看赤壁之战》和王子宽教授的《华容道新解》则是对赤壁之战的不同看法。

但是,这些研究尚处于尝试和零散阶段,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内容上的狭窄。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用博弈对诸葛亮一生中的四次重大作一些博弈,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诸葛亮的形象及其在三国人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的四次重大博弈如果我们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博弈场,那么人生就是博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四次重大博弈,这四次博弈不仅对他自身而且对蜀汉和当时天下都产生重大影响。

2.1.躬耕陇亩与出山济世的博弈从《三国志》得知: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先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2】。

诸葛亮多才智和计谋,毛宗岗评其为“智绝”。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写到诸葛亮出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博弈。

当时刘备被曹操大军赶杀,西走荆州依附刘表,希望能借助他的力量和地盘抗曹灭曹。

而刘表有如井底之蛙,不思进取,但得“坐据九郡足矣”。

刘备空怀立国大志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悲叹大业未成,髀肉复生。

而刘表妻蔡夫人素来不满刘备的依附,一心先除之而后快,便在襄阳州衙设计图害刘备。

刘备幸得的卢跃过檀溪,大难不死,途遇徐庶。

刘备本欲借徐庶的帮助兴霸业,无奈曹操抓了徐母逼走徐庶,徐庶临走推荐诸葛亮,因此便有了刘备三顾草庐拜访诸葛孔明,问计天下。

众所周知,诸葛亮隆中决策,答应刘备出山济世【6】。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出山呢?从博弈学的角度来说,诸葛亮是获得完全信息的一种自身思想上的博弈。

这些信息包括自身的,刘备的和天下形势的。

他思想中的隐世躬耕与出山济世就是决策策略相对抗的两个方面。

诸葛亮需要从这些信息环境中等待并寻找出自己亲近的、需要的甚至是功利的适己行为和时机。

诸葛亮可以选择两个策略的任何一个,但无论他选择哪一个都要计算得失,这也就是行为支付,通常理性的博弈者会尽量让自身或自己亲近方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信息在博弈中尤显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诸葛亮获得的三个方面信息来分析诸葛亮作出出山决策的原因。

就其自身条件来看,诸葛亮作为一个“士”便有出与隐的抉择。

至东汉末年,中国文化经历了“轴心时代”【注1】(春秋战国)和一统时期(秦汉)。

春秋战国百家兴起,学说众多,士人奔走天下,以求诸侯国重用。

对此胡适作出解释是“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注2】,这也概括了“士”的使命有忧世救国这一条。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记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和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和道德修养,儒家创立的目的是强调建功立业、实践济世。

诸葛亮受儒学的影响,当然在潜意识里有出山济世的思想,而躬耕拢亩只是在等待时机。

而秦汉时期的一统思想特别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就是告知天下士子,惟读圣贤书才能被重用,受一统思想影响,“士”是不希望分裂的局面出现的,国家一旦分裂,谋士便要为自己认定的君王出谋划策,统一天下【3】。

因而诸葛亮一旦认定有值得自己辅佐的君王出现,便会出山安天下。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我们知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古人多以诗言志,那么诸葛亮“好为”的《梁父吟》又是怎样的呢?《梁父吟》其实是“三士”之死与“晏子”之谋,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晏婴设谋“二桃杀三士”的做法。

诗的作者对于“三士”,是赞叹、惋惜、伤悼;对于“晏子”,则是严谴。

叹惋“三士”,言外寓含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之思考;严谴“晏子”,言外寓含为相者如何用人及治国之思考。

有大抱负及大智慧的人,读史观世,才能如此思考问题。

诸葛亮自比乐毅、管仲,当然是希望像他们一样受重用辅佐君王。

既然诸葛亮在隆中所思考的是士人如何立身及用世的问题,那么他的出山便是他博弈的必然选择,而他的淡泊躬耕只是修己之事,修己不是目的,安人、安百姓才是最终目的【4】。

再来看诸葛亮博弈信息的第二个方面:刘备的条件。

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诸葛亮动了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云:“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2】”从这点来看,刘备的身世背景相当好,是正宗的汉室之后,符合了广大士人的择主条件。

西周时期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都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伦理思想深入人心,正统观念难以撼动。

东汉末年,董卓、袁绍、袁术、孙权都是些手握兵权划地割据之流,名不正言不顺,难得民心,不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条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北方,实力最盛,但诸葛亮视之为窃国奸贼。

当时有皇室血统的有献帝刘协,荆州刘表和依附他的刘备,献帝刘协空有帝号,手无实权,有如木偶傀儡,刘表无能且病重将去,他们更没有三顾草庐之举,所以诸葛亮将他们排除了。

当时的刘备怎么样呢?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他依附了袁绍、曹操、吕布、刘表,总之是居无定所,亡命天涯。

论实力,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就是刘表、刘璋都比刘备强。

因为他要地盘没地盘,要人才少人才:暂居新野,武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尚堪大用,谋臣也仅孙乾、糜竺、糜芳等,能力也是一般,刚来了个智囊徐庶也被曹操“请”走了,这样看来刘备与光杆司令无异,但就是这样的一光杆司令,诸葛亮愿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看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刘备,也就是诸葛亮博弈的必需信息。

刘备是帝王之后且拥有英雄之气,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少年丧父的刘备“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存策略就是忍。

曹操曾青梅煮酒与他共论天下英雄并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相逼,刘备恁是以借惊雷掩饰自己的失态,其坚忍如此,可见一斑。

尽管刘备早年四处漂泊,以打游击战寻找生存,但是这并不能磨灭他的意志和图谋大业的决心。

曹操看出了他的这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英雄之气,诸葛亮当然也看出来了。

他还从刘备为徐庶入曹营而泪如雨下、“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看出他的求贤若渴,只有礼贤下士的君王才是明君,是明君才值得他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是刘备的三顾草庐便成了他的出山时机和台阶。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就诸葛亮为何看中刘备论述了一通,他分析出刘备有建立新政权的可能,并且刘备具有帝王之志、帝王之术、帝王之福,这些足以让孔明心动作出出山济世的博弈【5】。

第三个博弈信息就完全体现在他著名的《隆中对策》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重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诸葛亮是这样剖析天下大势的:“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6】”作为一个杰出的博弈者,诸葛亮足不出隆中便通晓天下风云变化,根据这些信息,他为刘备谋划了最佳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只可用于援而不可图。

这种策略简单说来就是联吴抗曹。

而从博弈学角度来看就是势力均衡的问题:曹操集团太强,孙权占尽地利,但孙权无法抗衡曹操,两者不能形成均衡;现在我刘备如果攻下了西南的荆州和益州,天下大势就是三分了,尽管我最弱小也没关系,我的存在就是一种信息,曹操和孙权都还得考虑我,因为他们也是理性的博弈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一个生存机会,荆州、益州的老百姓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信义著于四海,如果能攻下这些用武之地就“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并且是得民心的大业可成之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