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用计的得与失
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不但不跟别人商量,而且也不让执行任务的人事先知道事情如何去做。
一切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余的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
例如:刘备到东吴联姻,孔明曰:“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不可行也。
”于是授以赵云三个锦囊,吩咐到时开看;还有诸葛亮五丈原军中病逝之时,曾给马岱、杨仪锦囊,授姜维以密计。
如此等等,三国中曹操授了两次锦囊,周瑜、陆逊等没有这种现象。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
最富有斗争实践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聪明才智。
“人民,只有人民,才时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是一条走癫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诸葛亮不仅管身前之事,连死后的事也管。
诸葛亮病逝曾流涕曰:“……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
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
”诸葛亮管事太细,以致辞积劳成疾,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四岁。
诸葛亮早逝,对蜀汉政权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损失。
也就是使蜀汉政权快速覆灭。
其次,在军事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首先,对统帅的培养上特别对姜维和其子女的培养,负有较大的责任。
第九十三回中:“姜伯约归降孔明”一节中,孔明慌忙下车而
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诸葛亮的玄机被姜维识破,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人。
他选择了姜维做他的接班人,是正确的。
姜维是个帅才,上马捉枪厮杀,驰骋疆场;下马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诸葛亮死后,姜维带兵曾多次打胜仗;姜维背水破大敌(第一百十回);姜维斗阵破邓艾(第一百三十回)——由诸葛亮的“八阵图”变新为“长蛇卷地阵”;姜维弃粮胜魏兵(第一百十四回);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假投降,智杀邓艾父子等等。
姜维确实是难得大将。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诸葛亮的错误在于培养姜维却不大胆放手,每次征战,姜维只是一个将领,姜维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在众将中也无威信,以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姜维不能服众。
先是魏延反叛,接着又是将相离心,而魏军乘机压境,内忧外患,蜀汉政权迅速瓦解。
姜维虽使出浑身解数,也挽回不了灭亡的命运。
对于接班人要“扶上马,送一程。
”让接班人为以后的扬鞭奋蹄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诸葛亮早让姜维出来主持军中之事,也不致于他早逝,也不致于蜀汉的政权快速瓦解。
另外,就是对子女的培养上,诸葛瞻和诸葛尚(瞻之子)博览兵书,多习武艺。
自身的素质相当好,就是缺乏大战的经验,就说诸葛瞻在其父南征孟获时,推算可能是二十岁左右。
诸葛亮未曾带诸葛瞻出师锻炼。
司马懿出征常带着两子出来参悟,致使司马师、司马昭都非常优秀;再如邓艾父子也是带子出征。
于炮火销烟中受到洗礼。
诸葛瞻在绵竹一役中,诸葛瞻和其子兼战死沙场。
令人悲哀不已。
倘若
诸葛瞻得到战火的洗礼,成为国家的栋梁,诸葛亮也可放手,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表现,为蜀汉政权出一份力。
在军事上,还有就是对六出祁山的行军进攻路线上选择有误。
我认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共有多条进攻路线:一条是诸葛亮选择的祁山一条;二条是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直叩长安;三条是与东吴组成联军从合肥一路并举进攻魏,自己吃不下的东西,可以找同盟。
且不说第一路线,看第二进攻路线。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献策曰:‘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第九十二回);再看司马懿的见解:“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以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第九十五回)。
从中可以看出进攻路线是可以改变,战争都是要冒险的,以少量的代价换起更多的利益是可行的。
当时魏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若出奇兵,突然袭击,可能奏效,诸葛亮的恢复汉朝的愿望可能得以实现;第三条是:与东吴联手——与东吴是联盟,从荆襄,合肥进军,如能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论断,这条路具有可行性。
如行,则能实现平生之愿。
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十二年中,都未能有效的与东吴能力合作,只凭自己孤军奋战。
未能实现“还于旧都”的心愿。
另外,在军事生涯中,历来对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结果是持否定态度,是劳师动众,未建军寸之举;确实也是如此:从建兴五年春三月起到建兴十二年春二月止,共七年,前五次基本上一年一次北伐。
第一次:收姜维,斩马谡,出师30余万人,街亭失守而回;第二次,杀王双,出师30万人,缺粮而归;第三次:夺陈仓,亮复职,张苞身死,亮患病而归;第四次,魏入侵,曹真被气死,军事处于全胜时期,无奈被诏回;第五次,诸葛亮妆神,张合被射杀,因李严被迫回归;第六次,关兴身死,杀司马懿未遂,五丈原诸葛亮病死,从六出祁山的战事中,可以理解诸葛亮的忠诚,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为报刘备的托孤之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
也体现其“忠贞”,这与曹操的人生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截然不同。
而不顾爬山涉水,历尽艰辛。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一文中说“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既然成为解决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那么战争的胜负对于交战两方和得失存亡就有着决定的意义。
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是劳命伤财。
诸葛亮自己也认识这一点:“亮在昭烈之庙,涕泣拜曰:‘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第一百二回),偏僻的蜀国本身就不是很富足(跟魏、吴相比)这样年年征战,蜀国的国库必将空虚,使蜀国的强国之梦随之破灭,为蜀国的后期发展带来了困难,加速了蜀国灭亡的进程,诸葛亮知魏国强大,竟以卵击石,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形象是皓月之光,罗贯中通过刻画他的所谓“谨慎”、“谦虚”、“严于责己”等个人品质,通过一系列经过美化的“清明”政治措施,通过刻画他的杰出军事才能,把
诸葛亮塑造成封建“完人”的典型。
在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年代里,作者把希望寄托于所谓杰出的政治家,盼望由他们来实施“王道”和“仁政”,是有其阶级局限性的。
但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一身廉洁令人钦佩;一身韬略令人惊叹;一身潇洒令人回味;以身酬知己令人折服;壮志未酬令人泪沾襟;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世景仰。
恩格斯在论述悲剧人物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2)诸葛亮虽然在政治上、军事上有点失误,毕竟功大于过,但作者笔下的诸葛亮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2)、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出版社
《三国志》晋陈寿撰,宁斐之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要》(明清文学)李修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论文由光视界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