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
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
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推迟所有外债偿还期,不仅导致大量投资俄罗斯政府国债的投机资本损失惨重,而且致使国际商业银行的大量金融债权难以收回,引发俄罗斯债务危机。
俄罗斯在制度和结构方面的薄弱性是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深层矛盾,主要表现在政府不能制定和实施一个连贯的经济政策;公共管理如同虚设;制度框架要么不存在,要么无法实施;一些法律和制度基础几乎完全缺位,这些都造成俄罗斯经济的动荡和脆弱。
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不良资产比重过高,本币信誉低下。
危机原因1)俄罗斯金融业并不发达,但金融机构却林立丛生。
目前俄罗斯约有商业银行1800家,其中半数以上其资产总额在15万美元以下。
这些商业银行主要从事高息揽存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
现在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呆帐约占其资产总额比例的50%,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有保险机制保护,但保险公司的实际保付能力估计也只能达到应付资产的50%左右。
2)俄罗斯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货币发行机关,不具有超然独立地位,不能有效履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职责。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府的干预下靠大量增发货币来维持财政开支和救助商业银行。
二是调控方式不灵活。
三是具有明显的盈利倾向。
3)俄罗斯企业和居民对本国金融机构和本币不信任。
据估计,1994-1997年俄罗斯吸引外资共计580亿美元,但同期企业和居民流出国内的资金却高达670亿美元;现在俄罗斯居民手持外汇资金高达400-500亿美元,根本不往本国银行里存。
4)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款。
拖欠资金已成为俄罗斯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政府和银行对此束手无策。
同时,由于俄罗斯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债券和拆借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太高,一般为50%-200%,致使企业根本不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有钱就购买短期债券或委托拆借投资。
1996年俄罗斯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了18%,1997年又下降了5%,1998年上半年则更进一步下降了10%。
5)金融犯罪活动猖獗,尤其是企业和银行相互勾结,违法违规操作,形成影子经济和地下经济,使投融资活动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大。
应对方式解决债务危机的两大手段,一是以货抵债,俄罗斯首先用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对捷克的债务。
俄罗斯对捷克的债务绝大部分是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共计36亿美元,至2002年初还有11亿美元尚未还清。
自1994年起,俄罗斯主要用商品偿还债务利息,2002年开始偿还债务本金。
同年2月,俄罗斯捷签署了俄罗斯用商品偿还捷债务的初步协定,俄用价值2.1亿美元的商品偿还所欠捷克的部分债务。
用以还债的商品主要是用于核检测的专门设备、核燃料、冶金产品、电力、零部件及军用器材。
在俄罗斯偿还所欠哈萨克斯坦债务时,这种债务转换方式也得到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11月,俄哈就俄用航空设备向哈支付6500万美元债务达成协议。
二是债务互换。
2000年2月14日,经过长达18个月的谈判,俄罗斯政府终于与伦敦俱乐部的国际商业银行们达成债务重新结构化协议,该协议是债务重组和债务互换的混合体。
协议规定,西方国际商业银行将免去从前苏联以来的俄罗斯政府所累计欠下的320亿美元债务中的36.5%,余下的债务将进行两次转换,一是将承债主体由部分国有的银行转换为俄联邦政府,二是将债务本身转换成30年期的欧元债券,并有7年的宽限期。
迪拜债务危机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
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
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
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
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
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
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
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
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
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
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
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
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发债务危机的爆发。
结论与启示2009年11月25日,由迪拜政府所宣布的重组迪拜世界公司而延期偿付所欠债务的消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但从长期来看,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会阻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形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迪拜模式的倒下,有着深层的原因。
地缘政治、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均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
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迪拜截然不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十分有限,但中国和迪拜同为新兴经济体,认真研究迪拜危机的产生根源,并且加以借鉴和防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1、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和谐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出现明显的脱离状态;2、经济发展不但不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还要重点增强对房地产泡沫的控制能力;3、政府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合理的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爆发。
从1976~1981年,拉美国家的债务迅速增长,到1981年外债总额积累达5550亿美元,以后两年经过调整,危机缓和,但成效并不很大,1982年8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其到期的外债本息,要求推迟90天,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到1985年底,债务总额又上升到8000亿美元,1986年底为10350亿美元。
其中拉丁美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为全部债务的1/3,其次为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危机程度更深。
1985年这些国家的负债率高达223%。
全部发展中国家里受债务困扰严重的主要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和印度等国。
80年代这场债务危机的特点:①私人银行贷款增长较政府间和金融机构贷款增长为快。
②短期贷款比重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
③贷款利率浮动的多于固定的。
严重的债务危机无论对于债务国,还是对于发达国家的债权银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包括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各方为解决债务危机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包括债务重新安排、债务资本化及证券化等。
尽管众多措施对缓解债务危机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国际债务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债务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1989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余额已高达126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债务余额与当年出口额的比率高达187%,发展中国家的偿债率为22%,而在债务形势严重的拉美国家,这一比率高达31%到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1341万亿美元。
一、拉美国家外债特点拉美国家外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债务增长速度快,债务规模比较大。
整个拉美国家的对外债务,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约为500亿美元,而到了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亿美元。
由于各国经济条件不同,上述的债务总量数字还不能反映具体国家的债务负担情况。
通常,用以衡量一国债务负担的指标一是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这常用于反映一国的外债规模,通常应低于10%。
另一指标是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率,这被称为偿债率(Debt Service Ratios)。
这一指标用于衡量一国还款能力,因为所借外债一般以外币计价,需用出口换汇来偿还,该指标一般不应超过20%。
墨西哥、巴西和菲律宾的这两项指标在七八十年代有很快的增长。
第二、拉美国家的债务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
拉美国家外债近半数集中在拉美国家。
拉美9个主要债务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在1982年的外债总额约3000亿美元,还本付息额占商品劳务出口比率的偿债率高达41%。
这9个国家中,又主要集中在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国,它们外债占拉美国家外债总额的70%,占拉美国家外债总额的40%。
一是贷款结构不合理,私人贷款比重大于官方贷款债务。
这一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中呈强化趋势。
到1980年,私人债务达2698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债务的63.7%,而官方债务为1535亿美元,仅占全部债务的36.3%。
私人贷款一般是商业性的,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来源不太稳定,易受世界市场上供求状况变动影响,而且私人贷款借款条件更苛刻,债务剧增的直接后果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增加。
二是利率结构不合理,拉美国家的债务以浮动利率负债为主,浮动利率大于固定利率贷款。
这一债务结构意味着它极易受世界利率的改变而导致债务负担加重。
二、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造成拉美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际形势而言,主要有: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甚至危机,它们为摆脱本国的经济困境,纷纷提高利率,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率也随即拔高,并在整个80年代一直居高不下。
由于进入80年代后,美元变得十分坚挺,拉美国家的货币却因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而日益贬值,这样拉美债务国的外债在无形中大大地增了值。
其次,进入80年代后,国际贸易环境大为恶化,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拉美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初级产品深受其害。
高利率和出口值下降不但直接引发了债务危机,而且还迫使拉美国家长期陷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