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陈新民2008年对于俄罗斯太具戏剧性变化,可以说从经济奇迹陷入经济危机。

上半年还是欣欣向荣,经济形势看好;下半年就从经济增长的高峰跌落,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俄罗斯在10年之内遭遇两次金融危机,但这两次金融危机却不尽相同。

2008年金融危机对于一些经济学家来说未必出乎意料,有人不止一次提醒金融危机将会到来。

关于危机根源的流行观点认为,这是外部困难所致,可是事实上,本次危机具有系统性再生产障碍之特性,只是全球金融危机把俄经济体的弱点暴露出来而已。

通过分析2008年与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我们可以判定,2008年危机并不是10年前危机的简单重复,其中有些是过去问题的加重,有些却是新问题的出现。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可以缓解危机程度,但是解决深层次问题则需要长期努力。

一工业整体状况恶化2008年,俄罗斯工业整体状况,特别是机械制造业生产能力持续下降。

该行业许多部门一直持续着萧条景象,虽然最近几年出现明显改进,但是考虑到某些类型机械制造产品生产下降的事实,很难认同工业生产年增长5%—6%的说法。

个别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通讯和国防工业的确发展较快,但工业整体状况却比1998年有所恶化。

一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命运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企业现已变成音乐广场或贸易集市。

1998年以来,整个工业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有恶化趋势,许多生产活动要么停止运转,要么恢复极其缓慢。

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从1998年的42.2%上升到2007年的46.3%[1]。

而且最赢利行业的固定资产(地下开采业上升到53.3%)磨损程度最严重,固定资产恢复更新速度最近几年每年不到2%。

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因为许多企业进人2000年以来只是为了降低纳税基数在形式上提高折旧率,实际上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投入很少。

这个时期固定资产的增长几乎都是依靠建设众多的商场和写字楼取得的。

二宏观经济对于出口行业依赖性更大工业整体状况不佳,直接后果就是投资活动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在萎缩,低附加值能源原材料出口行业则欣欣向荣,并成为经济体基础。

俄国内商界对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出口收入很大一部分返回国内。

由于俄出口商品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企业开始大量投资相关行业,首先是那些用于开采和加工碳氢化合物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轧材和大口径管材的生产部门。

与此同时,与出口行业相关的服务业也相应繁荣起来。

最近几年已经有超过2/3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服务业。

近些年,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仰仗出口业务:政府预算盈余持续增加、国家开支增加(包括国家订货)、国有部门和私人部门工资增加。

2005年预算收入增长50%,2006年增长22.5%,2007年增长24%。

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加20%-25%。

这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2005—2007年出口及服务业和个人消费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达到每年20%-30%。

不仅在首都,而且在省会城市都有数量众多的音乐厅、沙龙、俱乐部、咖啡馆和餐厅开业,这说明居民收入在大幅增加的同时消费也在相应增加。

例如,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资增加数据是:2005年增长39%,2006年——23%,2007年——26%,其中,工业领域2005年增长23%,2006年——21%,2007年——27%;服务业2005年增长36%,2006年——26%,2007年——28%。

但最近几年劳动生产率年增长只有5%,大大低于工资收入增速。

实际上,大量出口收入通过国家增加支出和企业增加生产成本的方式进行了重新分配。

这种建立在出口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和增长方式一定会受到外部市场变化的影响。

三人力资源状况堪忧2008年,俄经济的劳动力资源潜能明显下降。

1998年,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拥有专业素质良好的劳动力,而且企业也愿意支持个人就业。

此后,由于许多生产活动停止运转,转移到其他经济部门的劳动力目前已经失去专业技能或者是技能生疏,即便有企业需要新的劳动者,他们未必就能够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

大多数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重新进入劳动市场时,主要在流通领域寻求就业,而不是生产领域。

根据统计,俄经济每年因退休减少约100万名劳动者。

此外,每年有20万属于劳动年龄组的人因各种原因死亡,如机动车事故、吸毒、自杀和暴力事件等。

2006年劳动年龄组人口年死亡约70万人[2]。

截至目前,俄劳动力资源能够勉强维持平衡,是由于从其他独联体国家引进劳动力,但是这些外来劳动者专业技能较低,需要长期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

在目前危机期间,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人口缺失是振兴俄制造业的主要障碍。

在1998年,国家能够成功地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代价刺激企业生产价格更低的本国商品替代价格更高的外国商品,而目前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以用于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四食品安全及产业安全已到危险境地目前,俄食品安全及产业安全已经陷入一种危险境地。

1998年,虽然面临来自进口商品的激烈竞争,但是俄食品市场上主要还是本国商品。

由于食品企业和农业企业减少生产的缘故,到2008年,食品市场大量充斥外国商品。

外国商品不仅在食品、药品零售业占据重要地位,在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市场也占有优势。

2006年进口商品在食品类占28.1%。

其中,肉蛋占39.1%,动物油占47.1%,畜产品占41.1%;耐用消费品类(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和钟表等)占65.7%;非食品类(家具、化妆品、药品和烟草等)占51.9%[3]。

2005—2007年,俄机械设备进口量平均每年增加1.5倍,甚至连最简单的开挖壕沟工具也需从国外进口。

俄商店大量销售外国商品,却很难找到本国商品。

市场上充斥外国商品现象还有更令人担忧的问题,即进口商品通常都比国产商品要贵。

进口自由成为一种趋势,俄消费者在1998年表达的“买国产货吧!”的口号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分析消费市场这一状况,可以使我们得出结论:俄进口产品大部分属于刚性消费。

换句话说,这类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如果禁止进口此类消费品一定会引起严重社会后果。

可见,最近几年矿产资源大量出口,反映出俄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效果并不佳。

据2008年上半年统计,俄原料产品出口份额达到出口产品的70.5%。

五银行系统及其脆弱最近几年,由于进入银行账户的出口收入大增,信贷机构业务迅猛扩张,导致负债经营急剧增加。

2005—2007年,银行系统负债总量每年增长近40%[4]。

2004—2007年银行贷给自然人的资金总量每年平均增加1倍,其在银行信贷总量的份额从2005年年初的15%上升到2008年年初的25%[5]。

信贷总量增加主要依靠长期低信用金融产品,增加了银行系统风险累计效应。

信贷业务过度扩张,给企业和个人的银行存款带来风险。

实际上,2005-2007年银行贷出资金的潜力已经耗尽:很多大出口商宁愿直接到西方大银行获得信贷或持有欧盟债券(他们从国外市场获得的金融资源总量开始与国内市场筹集的资金总量持平)。

与2008年不同,1998年的特点是大量居民存款从银行流出和大量前期合同不能履行,造成外汇市场崩溃以及由此对信贷机构信任度下降。

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银行系统则出现负债面过大的问题,这随时会导致银行系统清偿能力下降以及最终资金链断裂。

六大多数竟然巨头移居国外与1998年危机不同,2008年,俄大多数金融巨头已经移居国外。

他们的经济利益集中在国外,在那里做出投资决定并积累利润。

他们只是把俄罗斯当作一个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投资场所,只是根据需要为那些与其利益攸关的企业补充流动资金,或者参与俄市场所有权的重新分配,并不打算为振兴国内产业进行投资。

1998年危机时,国家严格实行《外汇调剂与监督法》,赋予海关和银行广泛权力以监督外汇收入返回国内,并在外汇市场出售其中的大部分。

但到2007年俄出台了新法令,使人们可以较容易地将出口收入留在国外。

然而,俄经济各行业都严重依赖于出口收入能返回到国内大型金融工业集团,如为进口筹集资金、充实国库及支持就业等。

现在,俄对大商人几乎没有“压力阀”,他们可以更多地自由行动,所以有大量资金流向国外。

据估计,这类资金总量大致与俄全部固定资产价值接近,约为1.3万亿美元[6]。

七私人部门外债几句增加最近几年,俄经济中私人部门外债急剧增加。

从2005年起,这类债务大部分属于借新债还旧债,形成债务“叠罗汉”。

外债规模已经大大超过1998年危机前国家短期债券(rKO)和联邦债务债券223亿的规模。

如果说1998年外债合计只有223亿美元,而且几乎全部是联邦国有部门以外国人持有国家短期债券和联邦债务债券的方式所借的债务,极少量是国内市场上发行用于债务重组的债券;那么到2008年10月1日,仅私人部门外债就高达4 980亿美元[7],即超过10年前20多倍。

而且这类外债期限很短,大约三年,在目前抵押品市场价格下降时,外国债权人会要求提前还债。

2008年,企业累计的大量外债都用于资本的集中、促进消费、发展与出口相关的基础设施。

由于技术工艺缘故,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开发以偿还目前外债。

据官方确认,在未来三年内,俄需偿还外债本金约5 000亿美元,另加8%—9%利息,外债总量约6 200亿美元。

单是私人部门在2009年年底就需偿还外债1 160亿美元,大约是2008年俄出口总额的1/4。

八国际收支状况有所不同在1998年危机时,卢布大幅贬值实际上导致在极短时间里校正了经常项目收支:因为与1998年第二季度相比,第三季度出口增长30%,与此同时,进口却急剧减少,进出口业务账目在危机出现的6—9月,即危机前期就开始出现好转。

可是在2008年危机中,卢布贬值幅度与1998年相比并不大,2008年9—12月卢布兑换美元汇率只下降14%,而1998年同期下降幅度为66%;卢布与欧元汇率只下降5.6%。

2008年12月与2007年12月相比,卢布下降幅度大体与2007年的3.8%接近[8]。

在出口量下降的同时,进口量却保持稳定不变。

这样,2008年第四季度出口急剧下降,与第三季度相比下降43%,可是进口量却保持在本年度前三个季度的平均水平上。

这说明消费类进口商品弹性变化的空间不大。

与1998年不同,居民对这次危机没有惊慌失措,尽量使用卢布购买价格依然稳定的耐用消费品,如购买打折的不动产和建材等。

虽然2008年第四季度外汇购买量有很大增加,但却与1998年第三季度指标大致接近。

说明居民继续信任储蓄机构,宁愿通过卢布存款兑换外汇来弥补市场风险。

九资金外流渠道法师变化在1998年危机时,由于国家宣布延期支付私人外债和国债,使得非侨民没有可能迅速撤资[9]。

而在2008年资本自由活动的条件下,危机引发外资大规模从所有金融资产中撤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