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注意(朱滢实验心理学)
第四章注意(朱滢实验心理学)
• (二)双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 • 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 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 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 按no键。 • 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 (1)识别与再认属不同范畴 • 如 识记项目:F S V M • 再认项目:3 6 V 5 • (2)识别与再认属于同一范畴 • 如 识记项目:F S V M • 再认项目:N X V K
•
黄希庭的观点
二、注意能量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
•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 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 • Broadbent(1958)最早提出“注意是资源有 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 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 然而,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具体说明 注意,没有成为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 • 因而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开始避 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 把注意资源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
• • • •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 过滤器来加以调节;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 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为此,当前多倾向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 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 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 (4)控制条件,即启动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 跟随后的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毫无关系。
实验结果
原文献 1
原文献 2
注意能量有限理论的评价
• (1)理论适用性很强,可以解释很多实验结果, 而且它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不必问 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过滤器。这个理论最大的 缺点是不能预测。 • (2)什么是能量/资源,其本质是什么?没人 能肯定的回答这个问题。有些研究者认为所谓的 “能量/资源”是神经系统基本和组成运作的结果。 人们的能量/资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 项任务包含了哪些能量? • (3)不能证伪。(郭P319)
•
实验结果为,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86%, 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 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 但是这一实验设计遭到Deutsch等(1967)的 批评,认为实验中两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1) 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2)追随耳一方, 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作出敲击反 应,即要作出两次反应;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 靶子词作出敲击反应,即一次反应。
模型差异分析
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证据肯定一个而否定 另一个。但,从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问题而言,两 类型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对立。知觉选择模型的 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技术, 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 道的作业情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 而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 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技术”,使注意分配到 两个耳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由于这两种 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必然会反映到实 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 (四)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 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所 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 之间。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凡进 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份信息才可 引起反应。
•
非靶子词的回忆结果是:不论语义可辨度的 高低,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所回忆的非靶子词 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度高条件下的。 实验解释:一方面说明,非专注的信息也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工;另一方面说明,因在感 觉可辨度低条件下,对非靶子词加工需要较多的 心理资源,因而其回忆的数量较多。
•
Johnson和Wilson(1980)的实验
• Treisman(1960)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 • 左耳(追随耳): • 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 右耳(非追随耳): • Knowledge of on a hill • 实验结果: • 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称从 一个耳朵听到的
• (二)双耳分听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
• 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靶子词(事先规定的词)和非靶 子词,要求被试追随两耳中的所听到的靶子词(即复述靶 子词)。在实验中,设置了四个条件:
• (1)感觉可辨度低条件;(2)感觉可辨度高条件 • (3)语义可辨度低条件;(4)语义可辨度高条件 • 被试的任务是实验过程中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 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三、双加工过程理论及实验
• •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 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 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 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要 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 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金志城、张雅旭(1995)的负启动实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假设: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探测显示中 目标的反应时将随着启动显示中分心物书目的增 加而缩短,即如果扩散抑制遵循资源有限理论, 那么,在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越多,对其中任一 个分心物的心理表征的抑制程度就会越低。
•
实验中设置了4个条件:
• (1)启动显示中只有一个分心物,且该分心物在 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 (2)启动显示中有2个分心物,且其中一个在随 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 (3)启动显示中有4个分心物,且其中一个在随 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双耳分听(追随耳)实验(2)
• 追随耳程序是指,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 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 耳朵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这种方法,使 被试只注意到一只耳朵听到的信息,这只 耳朵被称为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 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 • 课本P279到底支持哪种模型?
• (二)衰减模型
• (三)正、负启动的实验依据 • Anderson(1983)把扩散激活看作认知系统
能量的运行,并认为,如果发源于一个结点的激 活在实验中被许多相关物所分占,那么,其中任 何一个特定的激活点所占能量必然会减少,因能 量是有限的。这说明,选择性注意机制之一的目 标激活及其扩散是遵循资源有限理论的。
• • • • • • • • 研究了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还同时设置了追 随耳程序和追随靶子词程序。(课本P287) 对非靶子词设置三种条件: (1)偏向双义词的适当意义条件; (2)偏向双义词的不适当意义条件; (3)中性词 对靶子词的呈现方式也设置2个条件 (1)靶子词不固定呈现给哪一只耳朵(注意分配) (2)靶子词只呈现给左耳,被试追随左耳(注意集 中)
• (三)反应选择模型 • 由感觉通道输入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 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 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 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 对刺激的反应。 • 其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
双耳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
• 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 实验。 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 些靶子词。 • 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 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 出分别的反应。 •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 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 这说明,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听,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
•
结果: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 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被称 为“搜寻的目标物数量效应”。 经反复练习后,被试对6个目标 物的反应与对一个目标物的反应, 其速度趋于相同,即“搜寻目标 物数量效应”的消失。
•
• 为什么这种效应会消失呢? Shiffrin等认为,因经反复练习, 被试对于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 自动化。
• (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 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一 书中提出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 Norman等(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 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 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不能有效完成。一旦能得到较多的 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称为资源有限过程; 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 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 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称为材料有限过程。 • 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 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 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
双耳分听(无追随耳)实验(1)
• • • • • • 被试两只耳朵同时听到两个分离的彼此独 立的声音(每秒2个数字) 左耳:6、2、7 右耳:4、9、3 被试再现方式: (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 顺序成对再现
• 实验结果: • 第一种方式,再现准确率65% • 第二种方式,再现准确率20% • • 如何解释这一结果?
• (一)练习与自动加工 • 视觉搜索实验
• 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 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 应时间。结果发现: • (1)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 加而增加; • (2)经反复练习的被试,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 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