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电子教案
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电子教案
• 这里,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 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 字。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 来改变间隔时间。
• 同样地,也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 下,来改变间隔数字。
• 通过这样巧妙的安排,就可以考察间隔 时间和间隔数字对遗忘的作用。
• 实验结果发现,在快慢呈现速度条件下,被试的回忆正
确率随着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而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 这一结果支持了干扰说,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 扰信息引起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 斯滕伯格的实验研究。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 个不等的数字系列,如5、2、9、4、6,之后马上 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是否 刚才出现过,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是倾向于把他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 关系,并进行归类。
• ②以语言特点为中介编码
• 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 字形等,对当前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 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倾向 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第七章 记忆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 (一)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 有关人类记忆的实验研究开始于德国心
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1885年出版的著作 《记忆》中,第一次用实验研究回答了关 于记忆的一些问题。
无意义音节
• 艾宾浩斯在记忆实验中为了便于控制实验材料
的数量和使学习少受各人经验的影响而创制的记 忆材料。 • 每个音节包括3个外文字母。第1个和第3个都 是辅音,中间是元音,这3个字母的组合以在德语 字典中查不到为准,因此称作无意义音节。
• 1932年巴特莱特发表了《记忆:实验社会心理学
的一项研究》一书,指出了记忆研究的另一类取向。
• 实验材料:有意义材料
• 研究方法:
•
重复再生(repeated reproduction)
•
系列再生(serial reproduction)
• 重复再生
• 即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 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 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 系列再生
• 即先让被试1再生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然后让 被试2看被试1所再生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 进行再生,而被试3又在被试2再生的基础上进行再 生,这样依次进行下去,就得出了一条”记忆链”。 这样,就可以知道在信息传递中,当信息从一人传 到另一人时是怎样被扭曲的,这些扭曲信息的出现 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 研究者认为,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 而首因效应来自长时记忆。
• 为了证明这一设想,就需要在系列位置 曲线中显示机能的双重分离:某些变量影 响首因效应而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 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因效应。
机能分离的实验证据
• ①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 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有显著作用,但不影 响近因效应。
听觉形式呈现的3个字母,为了阻止被试进 行复述,自呈现字母之后马上让被试对一 个数字进行连续减3的计算,直到主试发出 信号再回忆刚才呈现的3个字母。
C H W——356连续加3
• 结果发现,被试回忆的 正确率是从字母呈现到开始 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递减 函数。当时间间隔为3秒时, 被试正确回忆率为80%;当间 隔延长到6秒时,正确率迅速 下降到55%,而延长到18秒时, 正确率就只有10%。
似时,比外形相似时更容易发生混淆。比 如容易混淆的“B”和“P”,“C”和“T” 等,但是外形相似的,比如“E”和“F” 则不易混淆。
• 拓展实验: 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
• 一类单词有类似的发音(如
•
man\mad\cap\can\map)
• 另一组发音差别较大(pen\rig\day\bar\sup)
• 第三类单词意义相近
•
(huge\big\broad\long\tall)
• 第四类单词意义不同(old\late\thin\wet\hot)
• 结果表明,发音相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 而意义相近的单词回忆率远远高于发音类似的单 词
• ②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 短时记忆还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在短 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编码,之后逐 渐向听觉编码过渡。(实验略)
(5)区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证据
• 多数支持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这种测验
先是呈现一系列的项目,大约2S一个项目。当最 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以 不按呈现顺序回忆。 • 当把这种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 以正确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就会得到系列位置 曲线
系列位置曲线
• 系列位置曲线可以分为三部分:近因效 应首因效应和渐进线。
(3)短时记忆的存储和遗忘
• ①复述 • 机械性复述和精细性复述两种
• 精细性复述 • 是指将短时记忆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
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只有机械复述不能加强记忆”的实验
• 让被试听若干个单词,并要求被试记住其中最后一个
以特定字母(如K)开头的单词。在单词系列中,有几个 以K开头的单词,但实验只要求被试记住最后一个以K开头 的字母,因此被试听到下一个以K开头的单词时,就可以 放弃前面的那个以K开头的字母了,由于在这些以K开头的 单词之间间隔的单词数不等,因此每个以K开头的单词得 到复述的机会也是不等的。
无义意音节字母表
节省法(savings method)
• 例如,初次学会一张音节表(16个或10个音节 等等)需要读30遍,一星期以后只学15遍就学会 了,那么,你节省了15遍,也就是50%,50%就是 你的记忆保持量。
• 节省法是测量记忆的十分灵敏的方法。
• 计算公式:
节省的 1百 0初 0分学 比时初 的学 时 诵时 间 读 重 的 ) 次 学 时 诵 数 时 间 读 ( 的 ) 次 或 时 诵 数 间 读
• ②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影响近 因效应的,但不影响首因效应。
• 实验说明,短时记忆信息 存储的时间很短,如果得不 到复述,将会迅速遗忘。
• ③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 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 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
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 要想证明消退说正确还是干扰说正确,就需要
把“消退”和“干扰”两个因素区分开来。
遗忘曲线
• 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
他通过一系列严格控制的实验发现和探讨了人类 记忆的特点,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其研究成 果对记忆的研究方法以及记忆理论的发展均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节省法至今仍被用于探讨有关记 忆的重要问题。
• 有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地方??
• (二)巴特莱特的记忆研究
• 痕迹消退说:保持信息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 干扰说:保持信息随着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
具体实验
•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
个数字呈现时伴随着一个声音信号呈现一个探测 刺激,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 音,就要把这个探测刺激后的那个数字回忆出来。 • 例如: 391746521873652*8 • 从应该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 后一个数字,称为间隔数字,也就是起干扰作用 的数字。而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为间隔 时间。
(1)感觉记忆的编码
•
感觉记忆实验
•
三耳人实验
• 1972年,Darwin用部分报告法证实了声像记 忆(回声贮存)的存在。给被试同时听到9个项目: B3F给右耳;J6Z给左耳;QR8给两只耳朵(被试觉 得声音来自中间)。然后被试根据面前的左右中 指示符号报告他所听到的字母或数字。实验结果 表明,被试在回声贮存中保存4.9个项目。
• 3、长时记忆 • 信息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 (1)长时记忆的编码 • (2)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 (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 (4)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 (5)区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证据 • (6)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仍有效吗?
(1)长时记忆的编码
• ①语义类别编码 • 在记忆一系列词语概念材料时,人们总
(2)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 再认 • 是/否再认测验(二择一) • 迫选再认测验(多选) • • 回忆 • 自由回忆 • 系列回忆 • 对偶联合回忆
(4)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 ①遗忘含义——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 • ②遗忘进程 • ③遗忘原因 • 衰退说 • 干扰说 • 压抑说 • 提取失败
•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 的结构而存在的,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三种不同的结构,每一个结构 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 容量和遗忘的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记忆 结构有时也称为记忆系统。
记忆多重存储模型
• 1、感觉记忆 • (1)感觉记忆的编码 • (2)感觉记忆的保持 • (3)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二、记忆过程:编码、存储与提取
• (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 1、感觉记忆 • 2、短时记忆 • 3、长时记忆 • (二)记忆的加工层次说 • 1、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合理性及弱点 • 2、加工层次说 • (三)记忆的提取过程
(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士1890年在他的《心理学
• 实验结束后,让被试回忆所有以K开头的单词,结果发 现,这些以K开头的单词的回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举例
• free——know——moon——runner— —keep——write——string—— white——outline——kind—— mark——lab——down ——brown—— alter——king…………
精细复述
• “3,4,9,2,5,6,1,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