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格式安调珍(刑法总论)
教学方法
实战教学法,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节选历年司法考试中相关的题目,主要是选择题,来确保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1)刑法学
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 罚的学科。
(2)刑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原理、原则与共性制度,研究具体犯罪的罪责刑规范。
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即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规定的基本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也就是通过对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和使用刑罚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即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最为严厉的强制性。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限制或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甚至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课外学习要求
作业:1、怎样理解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2、三大原则之间是怎么关系的?
自主学习:与民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对比
小组讨论: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所遇见的哪些司法现象体现了刑法的这三大原则
教师姓名
安调珍
授课对象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科目
授课周次
第 3 周
课 时
章节名称
教学目的
掌握刑法效力范围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和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
1、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
(1)、概念:
理解:
1)现行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未经审判的行为是否适用。
2)现行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虽经审判但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2、各国刑法溯及力的立法例
1)从旧原则
2)从新原则
3)从旧兼从轻原则
4)从新兼从轻原则。
——多数国家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中国亦然。(参见刑法第12条)
(2)本书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刑法概述
掌握刑法的概念(广义与狭义)与性质、刑法的解释(解释主体),适当了解刑法的体系。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广义: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狭义:刑法典
单行刑法
附属刑法
2、刑法的性质
具有两方面含义:
(1)解释主体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司法解释(两高)、学理解释(学者等),一二位为有权解释,有法律约束力,而后者为无权解释,没有约束力
(2)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主要会辨别论理解释的两种类型: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插入部分习题
课外学习要求
作业:试论刑法的性质?
自主学习:刑法的体系,有个宏观的了解
案例分析:我国公民甲,系我国某远洋运输公司一远洋货轮上的船员。2000年11月1日该轮船停泊于南美B国的一港口内。当日晚,甲酒后与同船海员乙发生口角,用水果刀将乙刺成重伤,且抢救无效死亡。甲被当地法院认定为伤害致死罪,判有期徒刑5年,在当地监狱执行。甲在该国服刑3年半后被遣送回国,到达中国后被逮捕、起诉。某市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甲有期徒刑6年。
(问: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不是同时发生在中国领域时,是以犯罪行为地为准还是以犯罪结果地为准? )
答案: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理解:
(1)、我国刑法普遍管辖权针对的罪行特点。
(2)、有限管辖权。(海盗、种族灭绝等)
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刑法的溯及力是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各国包括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见《刑法》第12条)
适用保护原则的条件:
(1)、实质条件
(2)、刑罚条件
(3)、必须是依犯罪地的法律该外国人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关于双重管辖权: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经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4、我国刑法普遍管辖原则的体现:(参见刑法第9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本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内容及其运用,了解时间效力中的溯及力问题和从旧兼从轻原则
教学难点
1、主要要掌握刑法的属地原则的运用
2、理解从旧兼从轻原则,以及确定该原则的立法目的
教学内容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1、刑法的空间效力是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它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我国采取以属地管辖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原则确立刑事管辖权体制
如何理解从旧兼从轻原则中的相关内容?
旧法与新法比较:
行为人的行为
新法认为是犯罪 旧法不认为是犯罪
重法 轻法
旧法与新法比较:
行为人的行为
新法不认为是犯罪 旧法认为是犯罪
轻法 重法
旧法与新法都认为是犯罪时,处刑较轻的是轻法,即法定最高刑较轻。
当新法与旧法的法定最高刑相同时,“处刑较轻”是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教案格式安调珍(刑法总论)
教师姓名
安调珍
授课对象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科目
刑法学1
授课周次
第 1 周
课 时
章节名称
刑法概述
教学目的
主要是通过教材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关于犯罪论的内容,了解刑事责任论的基本体系,掌握刑罚论的中心内容。
同时结合对我国《刑法》条文的学习,在掌握刑法学主要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能具备基本的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作为法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使我们能够认识到:法律是伸张正义和治国安邦的武器。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课外阅读
主要是认真阅读该门课程的教材,在此基础上理解课堂内容
教师姓名
安调珍
授课对象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授课科目
பைடு நூலகம்刑法学1
授课周次
第 2 周
课 时
章节名称
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
本章重点掌握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要求,同时能够了解基本原则的意义之所在
教学重点
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点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它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基础,对于整个所起到的指导、制约作用
(5)、罪刑法定原则的运用
主要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例如,一对男女公然在公园发生性关系,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此为犯罪,即查遍刑法未见有公然性交罪的规定,故属于法无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认为犯罪
2、适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法》第4条)
(1)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制定变通和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大常委批准施行。
3)有关特别刑法的特殊规定,优于本法的适用。
4)我国特别行政区(现指港、澳地区)不适用全国性的刑法,即“本法”。
5)据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凡在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内犯罪的,我国有刑事管辖权。
(2)、关于犯罪地标准
教学重点
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体系的介绍
2、重点掌握刑法的相关概念,如概念、性质、制定根据以及体系
3、刑法的解释,主要掌握论理解释的两种类型
教学难点
1、刑法的性质,(通过与其他部门法的比较),明确其是一门工具法,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对刑法的解释的理解,会熟练判断是扩张解释还是限制解释。
罪刑法定原则从产生之日起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完成了从绝对的罪刑法定到相对罪刑法定的转变。
<1>绝对罪刑法定原则:
绝对禁止适用类推和扩大解释
绝对禁止适用习惯法
绝对禁止刑法溯及既往
绝对禁止法外施刑和不定期性
<2>相对罪刑法定原则:
允许有条件的适用类推忽然严格限制的扩大解释
习惯法在确有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刑法的间接渊源
(3)、历史的方法:纵向的学习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应该以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为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5)、综合研究方法
3、刑法学的体系
(1)理论体系:包括刑法学总论与刑法学分论
刑法学总论:刑法的原则、原理与共性制度问题,主要包括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创制和发展、刑法的目的等等
刑法分论:概述以及各类罪的具体内容。
(3)、特殊身份的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此特点区别于一般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情形)
(4)、关于双重管辖权:即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并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但此中国公民的犯罪行为已经受到外国的审判,此时,中国刑法是否适用于此行为人的情形。
从旧兼从轻
采用相对的不定期性
(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法定化、实定化、明确化。
(3)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
(4)、总结: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罪刑法定,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法律规定为犯罪的,应当定罪处罚;二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其具体内容包括:(1)刑法应当是成文法,排斥习惯法;(2)禁止绝对不确定刑;(3)禁止类推适用,包括禁止司法类推和类推解释;(4)禁止重法有溯及力。因为刑法第12条对刑法的溯及为规定采取“从旧兼从轻”,所以,并非绝对禁止法有溯及力,只是禁止事后重法的溯及力。在“事后法”较轻的场合,根据“兼从轻”的规定,新法有溯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