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题

毛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主要思 想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思想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 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 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 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 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 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 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宝库。
成果——1956年9月的中 共八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取得了探索的新成果。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毛泽东认为,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 面临的问题,就是认清什么是我国工业化 的道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具 体分析了中国化 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关系。这一命题,明确地规定了我 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2、苏联模式的弊端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 在的问题。
(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成果——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正式提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任务。讲话指出,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即:重工业与农 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 设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 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 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 关系。目的是为了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 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 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 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失误同探 索中取得的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 的财富。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全面理解 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 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 根据形势的要求和苏联当年的建设工业化的经验,毛泽东 制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道路。 • 1953 年9 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 次会 议上,谈到经济发展问题时,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 导方针。他说: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 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1954 年6 月,毛泽东在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 次会议上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时,还形象地说:“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米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造”,试想,不优先发展重工业,怎么能改变这种落后 的经济状况,怎么能使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 如阜新发电厂、山西重型机械厂、武汉国棉一 厂、鞍山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等一批规 模庞大、设备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在中国大地兴 起,这对于恢复国民经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 济封锁,顺利地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 这些企业的兴起并没有改变我国“一穷二白” 的落后面貌。仍然是一个不能制造汽车、拖拉 机、飞机、没有现代国防工业的国家。这样, 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的艰 巨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
(一)从“一五”计划到十大关系
• 早在1945 年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设计新 中国发展的美好蓝图时,就提出了发展工业的任务。他强 调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 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刚 胜利,毛泽东在集中主要力量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和开展各项社会改革的同时,根据“边打、边稳、边建” 的方针,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重点的经济建设。 一方面大力改造旧工业,一方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 生活的需要,挤出巨额资金,进行新的工业建设。从1950 年到1952年,国家用于工业建设上的投资达26.98 亿元, 新建企业3,300 多个。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 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 为什么要照搬?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 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 (2)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学 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 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因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着重阐述了发展重工业的指 导思想。它强调,只有建设好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 农业获得为发展和改造所必需的装备。宣传提纲总结工业发展的历史 经验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50 年 到100 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 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10 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 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现代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当时,抗 美援朝战争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国际形势要求我们更多地注意我国的 国防建设。而国防工业又需要重工业的基础。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毛泽东确立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是合理的,正确的。 为全党所接受。周恩来在1953 年9 月8 日向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所作 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汇报会上说:“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提出了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及 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 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成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