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教育目的(更新)

第四章-教育目的(更新)


从”抽象”
学科 专家 逐步过渡到 ”具体”
二级培养 目标(课 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 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童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 教师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 实然”状态 《沁园春· 雪》的教 学目标:感情充沛地 吟诵;当堂背诵;理 20 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一、教育目的概念p78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目的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在这 里所研究的主要是学校教育目的。 从学校教育目的角度来看,所谓教育目的就是社会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理论,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内容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提出者 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 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 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即应 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裴斯泰洛齐等,倡 扬“天赋民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 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 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 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教育目的的根本 。
教育目的中对人的质量规格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 的内容: 一是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作出规定, 二是对人的发展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14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国家或 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规定的具有工作发展的总 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历史表明,社会价值取向的片面性或狭隘性, 不仅直接影响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而且也 会助长社会发展的失衡性。 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 向虽多种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取向的全面性与 综合性。 单纯的社会政治价值取向或单纯的狭隘民族主 义的价值取向等,都难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 需要。

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 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 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个人本 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不过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对其重视的程度和取向的侧重 点有所不同。选择教育目的,在对待人的价值取向上 ,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把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人
41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 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 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 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智育是核心,德育 是方向,体育是基础。美育具有促进个体朝 真、善、美发展的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对于 人求生存、求发展是不可却少的,五者缺一 不可。
42
第三节


典型言论

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焦点:人的社会化、社会发展、社会价值




其基本观点: (1)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2)教育只有一个总的目的,即教育目的在 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 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 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 (3)教育的结果由教育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出发 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基 本的理论基础,也是当今我国教育教育目的的价 值取向。 纵观马克思主义以及历史上众多思想家对人的全 面发展的各种表述,可以把“人的全面发展”的 内涵大致概括为四个层面:一是“完整发展”; 二是“和谐发展”;三是“多方面发展”;四是 “自由发展”。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 把握好以下问题P87:

一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二是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三是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无论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都是因为 在对社会和教育、个人与社会关系中视角和判 断不同,对教育价值的取向和选择不同而形成 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43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回顾

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 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培养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为什么办教育,教育为谁培养人 才,教育为谁服务)
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核心)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育方针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 (怎样培养人) 目的,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 段规定的具有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联系表现为,教育目的 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 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赋予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成为具有社会特性的人。
二是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重在求真务实,探究
万物之理。人文精神重在价值蕴涵,追求理想境界。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 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 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 到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孔德、 涂尔干等。 纳托普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 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 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 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

通过确定教育价值取向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标准、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调控。

(三)评价功能
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社会依据 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及发展的需要。 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习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实施要求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 ,但不能测量目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 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行动的先验的本质 。”
——《学会生存》,1979:199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三级 (教学目 标)
央视曝八大 “教育潜规则”
• 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针对新规旧律, 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央视曝光了其中八 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 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
• 二是择校费“被自愿”; • 三是奥数改头换面; • 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 • 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 • 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 • 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 教师有偿家教”; • 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要 完成的教与学的具体任务,它是实现教育目的 的最基本途径。
思考并判断:

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 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 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
1.教育性质和方向
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实现 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智、体、美等 部分构成的。

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健康心理品质教育 ……



劳动技术教育
40
• 全面发展是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要求,但决不 是“平均发展”、“个性划一”,决不是用一个 模子来塑造学生。
从网络段子看价值倾向的变化
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 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 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 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 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 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 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 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 业的地方去。
陈述名称 教育方针
九年义务 教育的课 程目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制定者
政府/国 家


实 例
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 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典型思想言论——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夸美纽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洛克:教育目的在于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 卢梭:养成正当的习惯,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价值。
焦点:人的知识、美德、能力、个性

其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 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 善的发展; (2)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 在于使这种本能自由地得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