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ppt课件

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
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 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 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 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
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
与法制建设服务
.
(二)教育为人民服务
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 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意义及制约因素; 2.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
国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
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
第一节 教育方针概述
.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
(一)教育方针的定义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的历史
.
第二节 我国教育方针 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一) 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于1904 年,是中国实施新教育以来第一部由国家制 定的教育宗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 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 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 完成其道德”为宗旨。
.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
.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 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 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 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 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 者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 利坦、赫钦斯、奈勒等
.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指出:“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 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 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 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 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 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
.
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
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志向。 再次,必须有法制和纪律的观念。
.
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 识,拥有相应的能力
3.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 个性
4.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二)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
建国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 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 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 的教育目的。
.
第二阶段
1957-1966年。《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957 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 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 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 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 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 上的统一。
.
第四节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
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 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2年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再一次 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各种不同的人的发展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最科学、最完整的,它不仅 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内涵,而且指出了人 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 含义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 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它是 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
第三阶段
“文革”期间。虽仍用毛泽东在 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 离了这一要求。
.
第四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95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至此,国家关于教育方针的 规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 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 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 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
二、教育方针的意义 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 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人的发展的理论
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二)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的关系
正确的教育方针应当反映教育规律,以教 育的客观规律为其理论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