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92例临床分析
咳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慢性咳嗽在呼吸科门诊亦非常常见,约占呼吸科门诊的25%~30%。
慢性咳嗽通常是指咳嗽时间超过8w,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X线胸片无明显病变者[1]。
慢性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很多临床医生忽视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造成误诊。
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往往反复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疗效不佳,临床上此问题非常突出,也成为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本文对2013年03月~2015年06月我科诊治的92例成人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3年03月~2015年06月,本院内科诊治成人慢性咳嗽患者92例,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18~74岁(平均45岁)。
全部患者均以咳嗽为唯一临床症状,多为干咳、少痰或无痰,无咯血,无胸痛、呼吸困难,连续或反复咳嗽时间2个月~10月,经检查已排除如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疾病。
92例均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痰找嗜酸性粒细胞,均行胸部X 线或CT检查,肺功能检查、气道激发试验,必要时摄鼻窦片、食管钡餐。
1.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两项均正常78例;白细胞20%;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2.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是引起慢性咳嗽最常见病因之一,因鼻、咽、喉等部位也分布有丰富的咳嗽感受器,所以各种鼻、咽、喉的疾病均可引起慢性咳嗽。
它的特点是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咳嗽,鼻后滴流和(或)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检查发现咽后壁有黏液附着。
慢性鼻窦炎影像学可见鼻窦黏膜增厚、鼻窦内出现液平面。
普通感冒引起咳嗽可能也是分泌物沿鼻后滴流刺激咽喉部所致。
2.3变应性咳嗽(AC)变应性咳嗽临床上亦不少见,患者多表现为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检查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具有下列指征之一:①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物质接触史;②变应原皮试阳性;③血清总IgE 或特异性IgE增高;④咳嗽敏感性增高,口服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
慢性咳嗽是胃食管反流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其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多数为白天咳嗽,个别表现为夜间咳嗽,常伴胃灼热、反酸及胸痛、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但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完全没有反流症状,咳嗽是其惟一的临床表现。
24h食管Ph监测可以诊断。
咳嗽可能与咽、喉、气管的咳嗽受体受反流物刺激有关。
使用制酸剂或促胃肠动力药或H2受体阻止剂、质子泵抑制剂可迅速减轻症状,治疗时间要求3个月以上,一般需2~4w治疗方显疗效。
2.5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引起咳嗽由一种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多为慢性刺激性干咳或咳少许黏痰,可在白天或夜间咳嗽,部分患者对油烟、灰尘、异味或冷空气比较敏感,常为咳嗽的诱发因素。
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增多,肺通气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呼气峰流速(PEF)日间变异率正常。
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2.5%;排除其他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有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
就诊前患者多数病程超过3个月,甚至长达数年以上。
2.6其他几种引起咳嗽的原因不少间质性肺病在早期往往以干咳为主要症状,这种情况下肺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药物性引起的咳嗽常见于ACEI、β受体阻滞剂,发病率在15%左右。
服药后24h或数月后发生,女多于男,可能与提高咳嗽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
停药数日至4w后缓解;在除外这些因素后,可考虑心因性咳嗽,与紧张、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有关。
其特点是咳嗽呈犬吠样或雁鸣样、刺激性干咳,常伴清喉音。
咳嗽与进食、饮水均无关系。
总之,慢性咳嗽临床上不仅是常见症状之一,而且病因复杂。
现在很多基层临床医师对慢性咳嗽认识不足,仅仅依靠查体及胸部X线片等简单检查手段,不加思索,匆匆诊断,给以经验性治疗。
有调查显示:72.5%的慢性咳嗽均被诊断为”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2]。
千篇一律给予抗感染及止咳化痰治疗,忽视了病因分析,使误诊、误治率居高不下。
不仅造成患者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延误了病情,还导致抗菌素耐药的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加重,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所以广大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生应提高对慢性咳嗽的认识,熟悉诊断流程,拓宽临床思路,深入分析病史特征,做必要的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做出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赖克方,钟南山.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31(16):15.
[2]赖克方.全科医生在慢性咳嗽诊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