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要点

大学语文要点

【课后练习】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如何解释仁1).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2). “仁”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集中表现,比如“恭”、“敬”、“忠”。

体现在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之中。

3).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他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2.《老子》二章:道家主要思想为道文中“天道”“人道”是什么?天道指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类社会的规则你自己对其怎么看?3、秋水:本文揭示什么道理,有何意义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

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受制于个人见闻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

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怎样将抽象哲理具体化、通过寓言形式揭示道理,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的对话的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解释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是抽象的结论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举了哪些例子?打哪些比方?用了井蛙、夏虫、曲式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而及,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磊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乎、毫末之在于马体这样的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述的这理论述的十分清楚。

援譬设喻的特点:层次迭出,连类生发,由大到小连类比喻。

4、容忍与自由:为何引用李、王以及四诛?四诛是诛杀的什么?文章的论点是什么?1 让人们看清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2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3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的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为什么将四诛与西方宗教破坏并举为例说明了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悲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5、段太守逸事状:如何塑造段太守的人物形象:(1)三件事、三个品格特征“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2)用人物的对比方式以白孝德之怯懦、焦令谌之暴横及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是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3)用倒叙的手法凸显个性段太尉性格的三个方面“勇”、“仁”、“节”,勇是基础,是根本,“勇服郭晞”故事性强,使人印象深刻,后再写他的仁爱之心,使文章张弛有度(4)详略得当段太尉为人最被大家称颂的应是“节显治事堂”、“以朝笏击朱泚”等事,但这些故事也最为大家熟知。

既是“逸事状”,这个内容反而变成了最简短的故事,几笔带过,大写特写别人所不知道的其“勇”及“仁爱”之事。

为何说本文叙事写人“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重点掌握)本文是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主人公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记叙,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而作者的揄扬褒贬则暗寓其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备史乘”的写作意图。

6、纪念傅雷: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本文突出写了傅雷的“怒”。

第一次作者领略到傅雷的“怒”是在1939年,傅雷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

第二次写傅雷的“怒” 是作者与傅雷就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两次争论,显示出傅雷直率的性格。

第三次写傅雷的“怒”,是在“文革”初期,傅雷因不堪凌辱,以死抗争,他的夫人也与他一起撒手西归,这是傅雷的最后一“怒”。

这篇散文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二、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回忆的,作者选取了自己与傅雷交往二十七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

开头采用倒叙方法。

这样写既使文章显得层次井然,又在回忆傅雷时突出了他的个性,使傅雷的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主要是通过那两条线索叙述的?文中有哪些最能体现傅雷刚直品德的生活细节?全文两条线索:一是时间线索,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段,按时间的顺序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

二是傅雷三次发怒的性格线索,从傅雷的三次发怒中归结出他刚直个性。

前者是全文的明线,后者是暗线。

作者与傅雷关于形容寂静时用老鼠的声音,猫的声音还是用鸦雀无声的争论,关于黄宾虹的画是否像“墨猪”的争论,这两个生活细节充分凸现了傅雷刚直的品德。

7、婴宁:如何看婴宁?怎样看到有人说婴宁是“隐于笑”这个观点?看法:1 婴宁是为自由而生,封建礼教和传统性别文化强加给女性的一切禁锢,在她身上失去作用2 作者是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生哲理为构思的文化背景,本来就不是为了塑造一个纯真少女的形象,而是一个为了融入、适应人类社会,以痴笑为策略的聪明而又可爱的小狐狸精3 作者却是在塑造“隐于笑”者的形象、甚至表现老庄人生哲学的意图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重点掌握)婴宁生长在花的世界里,她手里总是拿着花,她爱种花养花,她的言行几乎都与花相关。

人与花相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文中如何描写婴宁的笑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浓笑不顾”、“极力忍笑”、“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见人辄笑”……在小说《婴宁》中,婴宁性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谈谈婴宁性格转变的主要象征意义。

(重点掌握)婴宁的性格经历了从无时不笑——“矢不复笑”——“反笑为哭”的巨大转变。

此转变意味着她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从,也是对封建礼教压抑、窒息妇女健康天性的揭露与批判。

尽管作者十分欣赏婴宁的自然天真的个性,但很显然作者也意识到这种个性在社会中是必然要受到制约与改造的,所以最终还是将其推上了顺应现实的道路。

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就必须经过此番洗礼。

因此,婴宁性格的转变,象征着人类永远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这不仅是婴宁的悲剧,而是每个人人生的悲剧,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婴宁性格的转变,是人类永恒困境的象征,是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8、吃饭:钱钟书把吃饭比作什么?为什么?文章采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写出“吃饭有时很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

作者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注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批判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

同时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无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尝到了多元“相成经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

本文由“吃饭”而引发的议题广泛,涉及社会人情世态诸相,在针砭时弊中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9. 咏史“避席”一联,后人视作警句,谈谈理解、【今译】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

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

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

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

作者是清代后期的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诗篇为何要引用历史上田横和他五百部下殉难的典故?是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诗人借历史上田横殉难的典故作结,正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的深深悲哀。

此诗实为借古讽今。

诗人以深邃的史实、警策的语句,撕下了盛世的面纱,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没落趋势清晰的揭示给人们,具有醒世与警世的艺术力量10.长恨歌主题是什么?(重点掌握)一、讽喻说。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

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长恨歌中塑造的人物个性?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对唐玄宗,主要突出了他的早先的耽乐误国和晚来对杨的苦苦相思;对杨贵妃,则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的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资料)对李隆基的塑造抓住了什么?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他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表现了对杨氏的宠爱第三部分,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并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表现了其对杨玉环的思念。

如何对杨玉环进行刻画:通过正面华丽辞藻的描写、与其他嫔妃的对比以及玄宗对其的思念反面衬托和诸多比喻描写了其的美貌。

11.沈园二首一、《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言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重点掌握)第一首诗回忆与唐婉离异后在沈园邂逅的往事,写物是人非之悲。

诗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凄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