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交汇点一: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教学目标:1.认识古代政权的兴衰演变;2.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3.了解古代乱世的形成原因、表现及结果;4.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和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与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学法指导: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
知识整合: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1、盛世局面(1)历史沿革西汉:“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
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中兴。
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全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之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武周之治。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朱元璋:洪武之治。
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
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
清朝: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
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2)分类A、在长期战乱或分裂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为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治世景象。
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洪武中兴。
B、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C、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等出现的所谓“中兴”。
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的“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 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A、统治阶级目睹和认识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根本原因。
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C、良好的安全统一的社会环境。
D、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盛世的物质前提。
E、科技新成果的应用。
2、乱世局面(1)古代社会所出现的乱世局面,多是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历史时期。
通常出现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末期,但也有在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初期或中期。
这些动乱大多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有的是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而导致的。
如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等(2) 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A、叛乱:西汉七国之乱,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军阀割据,西晋八王之乱,南朝梁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清三藩之乱。
B、政变:唐玄武门之变,后周陈桥兵变,明靖难之役。
C、官僚斗争:唐牛李党争,明后期东林党事件,东汉党锢。
D、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E、外戚专权:西汉、东汉、唐(杨国忠)。
3、封建社会每一朝代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共同原因除较典型的治乱现象外,仅就某一朝代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现象。
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摆脱的一种周期率。
(1)前期强盛原因A、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B、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C、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D、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
E、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后期衰败原因A、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
B、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
C、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二、变法改革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1、历史沿革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衰征”。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各国掀起了100多年的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划时代的政治沿革。
新: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奴婢和流民问题,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公元9年,王莽篡汉并实行改制。
主要是禁止买卖土地和奴婢还改革币制。
但是由于王莽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币制改革又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手段,因此王莽改制不仅没有达到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反而还引起了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引起了社会动荡,再加上对各地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痛苦,终于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
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周:武帝改革。
七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其中西魏又为北周所代替。
北周武帝即位后,采取经济、政治、军事等措施,国力日盛,后灭代东魏的北齐,统一黄河流域,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在位时,为革除五代弊端,增强实力,进行了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和军队的改革,增强了后周国力,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准备了条件。
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克服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
这是一次从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
这是依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
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
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改革分类(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并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对改革的一些认识(1)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
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三春柳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读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2)改革的积极意义: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作用。
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人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
(3)对改革的理性归纳: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
4、改革成败原因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1)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2)失败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利益等。
(3)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
这是因为:A、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