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日语》课堂设计

《高级日语》课堂设计

《高级日语》课堂设计的探索[摘要]国内院校对日语专业《高级日语》课程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课时量的安排方面,课时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在学生方面,过于重视一级的应试准备,而忽略了本课程的学习;三是课本方面,语法条理性不清晰,课文长、难度大。

这些问题给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挑战。

因此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首先是课堂对课文讲解粗细结合,整体地对文章进行把握;二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三是适当的与一级的结合。

[关键词] 高级日语问题课堂设计一、高级日语的教学目的高级日语是大学本科日语专业高年级专业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高年级日语是要继续夯实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有广泛且有一定深度的日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

即不但能理解文章文字表面的词义,还能理解文字背后更深一层的社会背景含义和作者的所指。

能就文章作者的观点用日语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五会”,即能够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使用日语。

同时,对于日本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以及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1、高级日语课时不够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院校,对《高级日语》课程的认识,从安排的课时量和课程所贯穿的学期来看,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在课时量的安排方面除了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院校比较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将课时量安排在300个左右外,大多数学校《高级日语》课程之后120-140课时左右。

我校的日语人才培养计划中对《高级日语》的课时分配只有128课时。

这样的课时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大纲对《高级日语》课所提出的要求。

并且在开设的学期上,也只有两个学期,使得学生的精读课程没有能够贯穿学生的大学四年。

2、高级日语的语法条理性不清晰,课文长、难度大高级日语的课文长,篇幅大多在3页以上,最长的超过6页,从量来看是基础日语的2-3倍。

并且文章的选材多种多样,难度比起基础日语也大大的增加,文章也变得一些晦涩难懂。

一些句子和段落,需要学生花时间仔细去研读才能理解。

学生从较为简单的基础日语进入到跨度较大的高级日语的学习后,不太适应。

而且高级日语课程由单纯的介绍日语知识到了日语知识与日本的文化相结合的文章上,文章里面包含的一些文化现象学生一知半解,使得对课文的把握也很难到位,但由于时间有限老师也不能展开太多。

在内容上不像初级日语知识那么有清晰条理,而且一些句型的讲解的内容在学生的一级辅导书中已经接触过,学生对看过的东西提不起兴趣。

3、学生在一级过级训练上花费时间过多学生在一级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金钱。

不仅在大多数日语专业的都在课程中安排了一级过级辅导课,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为一级做准备,老师也教育学生没有一级证书就很难找到好的工作,一级就成为了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部目标。

在学习了基础的语法知识后,学生就开始背一级单词,记一级语法,做一级练习,不仅花掉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而且还把一级带到了学生认为不重要的课程的课堂上,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来预习和复习高级日语的课文。

4、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级日语课的开设一般都是从大三开始。

进入大三后,学生对大学、对日语的热情已经慢慢地熄灭。

学习进入了一个需要持久耐性的稳定期,而且这一时期也是学生成绩出现了分水岭的时期,基础打得好的学生越来越有学习的动力,日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基础不扎实的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就会出现焦虑情绪。

三、课堂设计的模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造成的,有专业的指导思想重视和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这些问题的出现给高级日语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课堂教学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在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本人的教学经验,对高级日语的课堂设计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利用好课外进行预习、复习课前预习除了单词和课文阅读之外,注重让学生进行文章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与文章的理解密切相关的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文学的相关知识,为文章的理解打下基础。

教师根据每一课的主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来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

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课下自主阅读的材料,给他们一个课前跨文化差异的机会,或者布置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回去上网查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发表。

由于文章的内容较难理解,即使在对文章进行细将之后,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仍有不透彻的地方。

因此让学生在课后对文章进行翻译,以促进学生的课后对文章的理解和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先将学生2-3个人组成1个学习小组,然后对文章进行分段,布置每个小组一个部分的翻译任务。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所负责的翻译内容进行讨论,提交一份翻译。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和积极性。

在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要提倡精讲多练、因势利导、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师生互动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模式。

对文章中出现的作者的观点、一些代词的理解、上下文的关系的理解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提高上课的效率和积极性。

具体的方法是:1、句型造句对新旧句型,在讲解完新句型或复习完就句型时,马上让学生用文章中的句型自己造句,检验其对句型的理解程度。

2、集体讨论模式课堂上, 就一个语法现象或是一组近义词, 老师先不发表看法, 让学生根据内容造句、谈自己的见解,再寻找反方的学生谈自己看法, 然后通过举手的方式划分两个组, 使之展开讨论。

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发言, 纠正不妥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课堂讨论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 必须是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才可进行。

此外, 老师在讨论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时间与进程的控制至关重要。

3、换位教学模式首先, 将今天要讲解的内容分段, 按照内容的分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各组将预习的内容汇总起来, 然后派代表到讲台上用日语讲解并回答学生及老师的提间。

在解释和答疑过程中出现差错或答不上来时, 老师立刻予以帮助, 对于遗漏部分, 老师可在换位教学之后加以补充。

该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变换课堂气氛, 使学生体会“教”的责任感, 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负责。

4、问答教学模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设置成若干个问题, 以提间的方式展开教学, 开动学生的脑筋, 使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问与答之中学有所获。

该模式强度大、密度高, 可用于课文量较大的教学之中。

5、学生扮演角色“简短讲演”主要是每次课由一名学生作3分钟的简短讲演,针对讲演内容,学生可以提问、补充等,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说和指导。

开始时以信息类为主,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转换到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以及讲演者的主张。

这种做法可以突破阅读、理解的局限性,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讨论”即不定期地围绕热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真正使用日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

(三)“粗”“细”结合的课文讲解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将课文看作是一篇大的阅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15-20分钟)要看完文章,并回答出老师就课文结构所准备的问题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

在这么短的时间做这样强度大的练习能提高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学会对问题在文章中的正确定位。

在进入课文的精讲前对文章的结构和大概的意思有所把握,为后面的细讲打下基础。

在课文的粗线条理清之后,就按结构对文章进行分块。

进入到文章的精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分块对文中出现的长句、难句进行重点分析,对作者的语言技巧和修辞特点进行讲解,并且在每一块的讲解结束时,让学生对本块内容进行总结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抓住文章的要点。

对每个部分的细线条的讲解结束后,再让粗线条阶段对文章进行主要内容归纳的同学对之前归纳的内容进行补充,并谈自己的感想。

最后有教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论。

(四)与一级的结合词汇和句型的讲解虽然说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但是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的手段。

特别日语能力一级考试直接与学生的就业相关,而且高级日语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惯用句型多是1、2级测试的语法知识,对学生的考级有帮助。

因此在单词和课文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级考试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练习有很有必要的。

在高级日语课上对句型的用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可以弥补学生在自己看1级资料时的不足之处。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的注意力。

而在与一级结合的时候最好是找一些往年真题的内容,这样试题比较有权威性。

四、小结日语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高级日语这门课程更是这个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这么多不利因素下,怎么才能上好课,需要广大日语教学一些的教师进行思考和总结。

总的来说本人总结的经验就是在教学中应注意趣味性和实践性。

1、精讲多练。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在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要坚持师生互动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模式。

这一经验总结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1]曹大峰.日语教学与教材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2-115[2]张威主编.日语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9-103[3]吴立新.关于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 (4):49-51[4]吴侃村木新次郎.高级日语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04-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