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1】等轴双曲线方程的通解与费尔玛大定理的证明滕锡和(河南鲁山 江河中学 邮编:467337)摘 要: 由等轴双曲线方程与费尔玛方程的内在联系,寻找到一种费尔玛方程是否有正整数解的充要条件,再由对此条件的否定,证明了费尔玛大定理,并且把费尔玛大定理与勾股定理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 完全+Q 解;可导出+Q 解;连环解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R +通解本文所用数集:N ---自然数集,Q ---有理数集,R ---实数集。
本文讨论不超出+R 的范围。
本文中方程nnnz y x =+及同类方程中的指数n ∈N ,以后不再说明。
引理1 方程nnnz y x =+ (n ≥2) (1)有N 解的充要条件是它有+Q 解。
引理2 方程(1)nnnz y x =+(n ≥2)有N 解的充要条件是它有既约N 解。
这样,在以后的讨论中只需讨论+Q 解及既约N 解的情形,可使过程简化。
引理3 方程(1)n nnz y x =+(n ≥2)有N 解的充要条件是方程-1n nX Y = (n ≥2) (2)有+Q 解。
证明 充分性 如果方程(2)-1n n X Y =(n ≥2)有+Q 解,设(vuv w ,)()u v w N ∈两两互素,,为其+Q 解,则(v w )n -(vu )n =1,nn n w v u =+ 。
于是方程(1)n n n z y x =+(n ≥2)有N 解()w v u ,,。
必要性 如果方程(1)nnnz y x =+(n ≥2)有N 解,设()w v u ,,()u v w N ∈两两互素,,为其N 解,则n n n w v u =+,(v w )n -(vu )n =1。
于是方程(2)-1n n X Y =(n ≥2)有+Q 解(vuv w ,)。
证毕 引理4 如果方程(1)nnnz y x =+(n ≥2)有+Q 解,那么,只有两类:i )完全+Q 解()w v u ,,()+∈Qw v u ,,;ii )可导出+Q 解()w v u λλλ,,()Q u v w Q λ++∈∈,,,。
证明 第i )类属显然。
第ii )类,把()w v u λλλ,,代入方程(1),得()()()nnnu v w λλλ+=, ∴ n n n w v u =+于是导出方程(1)的+Q 解()w v u ,,。
除此以外,由其它任何形式的带无理因子的解,都不能导出+Q 解。
事实上,设()123u v w λλλ,,(123λλλ,,中至少有一个∈+Q 且三个数中含有不可通约的无理因子,w v u ,, ∈+Q )为方程(1)的解,则由321λλλ,,的定义知,它们的无理因子是不能从上式中完全提到括号外面去的,即由它不能导出方程(1)的+Q 解。
证毕从引理4及其证明过程可以得到以下三条结论: (1)若将第i )类+Q 解的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ξ(ξ∈+Q ),得到ξ()w v u ,,,则此解仍是方程(1)的第i )类+Q 解;若将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λ(λ∈+Q ),得到λ()w v u ,,,则此解变为方程(1)的第ii )类+Q 解。
(2)若将第ii )类+Q 解的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1Q λλ+∈,得到()w v u ,,,则此解变为方程(1)的第i )类+Q 解;若将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δ(δ∈R Q δλ++∉且),得到δλ()w v u ,,,则此解仍是方程(1)的第ii )类+Q 解。
(3)方程(1)的第i )、ii )类+Q 解与非第i )、ii )类+Q 解之间是封闭的。
即无论对数组的三个数同乘以一个什么正实数,它们之间都不可能互化。
定理1 方程(1)nn n z y x =+(n ≥2)的 +R 解公式是111A d R d λλ+=∈> (、,), 或 ⎪⎪⎭⎫ ⎝⎛+-=n n n r r r B 2222222121)(,,)(λ (21r R r λ+∈>、,)。
证明 当+∈R z y x ,,时,由nn n z y x =+得1=-n n xy x z )()(。
根据引理3,这两个方程在是否存在+Q 解方面是等价的。
从而得到12222=⎥⎦⎤⎢⎣⎡-⎥⎦⎤⎢⎣⎡+nn n n x y x z x y x z )()()()( 于是设221n nz y d d x x+=>()()(),则d x y x z nn 122=-)()(。
由此解得dd x y d d x z nn 21212222-=+=),()( 。
恢复x z :和x y :的比例系数后得)()(),()()(+∈⋅⋅-=⋅⋅+=R d d x y d d x z nn 0002200222121λλλλλ,拆开后即得01A x y z R d λ+==∈>(,,) (,)111R d λλ+==> (,)。
又,由n n n z y x =+得,)()(12222=⎥⎦⎤⎢⎣⎡-⎥⎦⎤⎢⎣⎡n n y x y z 12222=⎥⎦⎤⎢⎣⎡-⎥⎦⎤⎢⎣⎡+nn n n y x y z y x y z )()()()(。
设221n nz x r r y y +=>()()(),则ry x y z nn 122=-)()(。
仿上法又得到22221B x y z r R r λλ+⎫==∈>⎪⎪⎭(,,) (、,)。
若设a pd r a b p q R b q+==∈、(、、、,),q p b a >>, 则B A 、之间的变换关系是.p p a b d r p q a b++==--,将B A 、两式分别代入方程(1),等式成立。
因此,B A 、两式都是方程(1)的+R 解公式。
证毕定理1说明 i )方程(1)的任何一个+R 解都可以由B A 、两式同时表出; B A 、两式表出的任何一个+R 数组,都是方程(1)的+R 解。
ii )如果方程(1)有N (或+Q )解,则必能用B A 、两式同时表出;如果B A 、两式同时表出N (或+Q )数组,则方程(1)有N (或+Q )解。
反之,如果B A 、两式不能同时表出N (或+Q )数组,则方程(1)没有N (或+Q )解。
2 有N 解的充要条件引理5 方程(1)n n n z y x =+(n ≥2)有+Q 解的充要条件是01A d => ()或 2201)B r ⎫=>⎪⎪⎭ ( 能同时表出或导出+Q 数组。
证明 根据引理4的结论(3),可将B A 、两式的系数21λλ,略去,因为这样,一者可使讨论简化,二者既不会使第i )、ii )类+Q 解增生,也不会使之消失,三者必要时再同乘以一个公共因子。
先证0A 。
必要性 根据定理1,如果方程(1)有+Q 解,必能用0A 式表出或导出。
根据引理4,其+Q 解只有两类:i )如果是第i )类+Q 解,即存在0d ,当0d d =时,其解2001A d '=> ()是+Q 解,则0A 能表出+Q 数组'0A ;ii )如果是第ii )类+Q 解,根据引理4,由这个第ii )类+Q 解必能导出第i )类+Q 解,从而0A 能导出+Q 数组。
充要性 如果0A 式能表出或导出+Q 数组,显然是方程(1)的+Q 解,即方程(1)有+Q 解。
对于0B 式与0A 式同理可证。
证毕根据引理1、2、5,不难找到思路:方程(1)有N 解的充要条件是00B A 、两式能同时表出或导出既约N 数组。
定理2 方程n n n z y x 222=+ ()1≥n (3) 有N 解的充要条件是以下两式:2n A =()[]1000000201n n n a b a N b a b ->>∈=※(,,奇,(,)),或2n B =() 000001p q p q >>=(,二奇,(,))能同时表出既约N 数组。
[※]也可以是10020nn n a b ->>,0a 奇,0b ∈N ,(0a ,0b ) =1。
有且仅有这两种情形,因为自然数只有奇偶两类。
此类情形与上同理,故未写出。
无妨,下同。
证明 必要性 如果方程(3)有既约N 解,根据引理1、2、5,必可由0A 、0B 两式同时表出或导出。
此时两式分别为01A d => (),01B r => (). i )证)(n A 2。
根据引理4的三条结论,先让n d 2∈Q 。
为此必须设1ad b=>, 0>>b a ,一奇一偶,1),(=b a ,则必须再设n nn b b a a 0012==-,,02001>>-nn n b a ,0a ∈N ,0b 奇,1)(00=b a ,,则0(2)201n A A b ==ii )再证)(n B 2。
根据引理4的三条结论,先让Q r n∈。
为此必须设1pr q=>, 0>>q p ,二奇,1),(=q p ,则0B =。
必须再设np p 0= ,nq q 0=,000>>q p ,二奇,1),(00=q p,则02201n B B q ==() 。
0A =同时易证)(n A 2 、)(n B 2中的底数分别两两互素。
到此,)(n A 2 、)(n B 2两式仍必能表出方程(3)的既约N 解。
于是)(n A 2 、)(n B 2必能同时表出既约N 数组。
充分性 如果)(n A 2、)(n B 2都能表出既约N 数组,同时易验知,)(n A 2、)(n B 2能使方程(3)成立,那么,此时这两个既约N 数组就是方程(3)的既约N 解。
即方程(3)有N 解。
证毕 推论1 方程n n nz y x222=+()1≥n 有N 解的充要条件是一下两式:(222n)A '=( (0>>b a ,一奇一偶,1),(=b a )或2n B ⎛'= ⎝() (0>>q p ,二奇,1),(=q p )能同时表出既约N 数组。
不难看出,)(n A 2、)(n B 2两式内容详细,)(n A 2'、)(n B 2'两式简明扼要。
它们各有所长,作用相同。
定理2' 方程121212+++=+n n n z y x ()1≥n (4) 有N 解的充要条件是一下两式;2222n 1)A +⎛= ⎝(021201202>>++n n n b a (,N a ∈0,奇0b ,)1),(00=b a或2221n B +⎛ = ⎝() (000>>q p ,二奇,)1),(00=q p能同时表出既约N 数组。
证明 必要性 如果方程(4)有既约N 解,根据引理1、2、5,必可由0A 、0B 两式同时表出或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