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

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

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
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人际关系的含义和作用,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解释,人际反应特质,竞争与合作,合作与竞争的形成,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本章难点: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解释,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性质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和作用
1.人际关系的含义(识记)
我们把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

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人际心理关系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以人们的直接在感情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而产生和形成的。

2.人际关系的作用(领会)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的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第三,它还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

二、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解释
西方社会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很多,其中颇有影响的是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是属于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学派之中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重视人自身的认知的一种理论。

其最早提出者是霍曼斯。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

三、人际反应特质(识记)
所谓人际反应特质就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而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类,而每一类需求又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

1.包容的需求
具有这种需求的人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别人建立并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2.控制的需求
在权力上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

3.感情的需求
在感情上有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行为表现方式可分主动表现型和被动期待型。

由此划分出六种基本的人际反应特质。

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识记)
1.容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貌美丽的人更惹人喜欢。

容貌、体态、仪表在事实上已经成了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条件。

2.个性特点(领会)
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热情是决定一个人在他人以上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

通常,聪明能干的人是惹人喜欢的人。

二、交往因素(识记)
1.邻近
在时间空间距离上邻近,彼此接触机会较多的人们容易相互喜欢、相互吸引,从而形成友谊。

邻近对于吸引的影响,在交往的早期尤其明显。

邻近有助于多次接触,对同一刺激物的多次接触就会使人由生疏到熟悉,而熟悉就会使人产生好感从而导致喜欢。

2.相似(应用)
人们之间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越是彼此相似、相互一致,就越能情投意合,相互喜欢。

因为按强化论来说,态度的相似、一致具有强化作用。

3.互惠
互惠说的是喜欢导致喜欢。

人们喜欢那些也喜欢他们的人。

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最强而有力的因素就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识记)
社会测量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来的。

社会测量法要求群体的所有成员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学习的或劳动的或游戏的伙伴。

选择的方式通常都是书面回答问题。

要求回答的问题就是测量的标准。

测量标准有强弱之分,强标准能够揭示出比较强烈、深厚的感情关系,弱标准能够测出肤浅的、不稳定的情感关系。

社会测量法测量人际关系,不仅涉及人们的相互喜欢,而且也涉及人们的互不喜欢。

在分析、统计测量所得材料的基础上,可以绘制人际关系图。

根据人际关系图即能够查明群体的内部关系,它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小群体。

并且据此可以对群体的团结性与活动效率作出诊断。

二、关系分析(识记)(领会)
社会心理学家塔吉乌里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主观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他把社会测量的内容加以扩充,加上主观判断项目,以此分析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关系分析。

关系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是:
1.能够正确决断喜欢自己的人不一定能正确推断谁喜欢谁。

2.自己喜欢某人,就自认为某人也喜欢自己。

3.在一个小群体里被选次数多的人都想不到有那么多人接纳自己。

4.人们都有夸大自己喜欢的人的声望度的倾向,即认为自己选择的人别人也会选择。

三、参照测量(识记)
个人在群体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他以群体的作为定向的标准。

因此,每个人在群体中都力图选择那些在他看来代表了群体的价值观的人,并以他的意见为参照、为标准,来确
定自己的行为。

据此,谢德林娜在社会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参照测量。

参照测量方法是社会测量的一种变式。

第四节竞争与合作
一、竞争与合作的概念
1.合作的概念(识记)
所谓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合作有两种形式,即分工与互助。

2.竞争的概念(识记)
所谓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竞争的特点在于,个人在竭力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力图阻止而不是支持别人接近目标。

二、合作与竞争的形成(领会)
人们之间之所以合作或竞争,主要是由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可以把人们之间利害相依的关系分为三类:
1.利害一致或共同利益关系。

具有利害一致的关系的人们,由于目标相同,利害与共,通常都会表现出合作行为。

2.冲突或利益矛盾关系
一个人的所得,有赖于他人的所失,他人得的越多,自己失的越多。

处于利害冲突关系中的人们,通常都会采取竞争的行为。

3.利害共存或混合利害关系
既有共同的又有分歧的利害关系的人,就可以同时表现出合作与竞争的倾向,从而形成混合利害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

三、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应用)
1.动机
一个人在需要、动机方面的特点对他的行为方式的选择与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成就需要强、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倾向。

而交往需要强、交往动机高的人更倾向于表现出合作行为。

但是,任何人对于别人究竟是合作或是竞争,都不完全是由他自己的动机特点所决定的,他总要考虑对手的情况。

2.威胁
威胁是对将要做出对对方不利的事情的一种言语表述,是迫使对方答应自己要求或进行合作的一种手段。

3.信息沟通
交往双方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双方的相互了解和认识,对于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会有促进作用。

4.个性特征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对于他对别人采取行为的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性格和能力的影响最为明显。

在性格方面,好胜的人倾向于在各种活动中与别人竞争,富有自制力的人容易与别人合作。

能力的差异是导致相互竞争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与自己能力大致相当的人竞争。

5.组织文化
组织气氛和文化是影响合作与部分的重要因素。

组织鼓励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以个体业
绩评价成员则成员之间就可能展开激烈竞争。

如果组织制度鼓励团队业绩,则更容易导致合作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