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第八章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8第八章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孤独,感到缺乏情感 依赖和理解,感到没有足够的人际关系支持时, 会为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缺乏而烦恼。而当人们 必须应酬各种人际关系,难以把精力集中于自 己所选择的目标,作出决定必须考虑各种人际 关系时,人们又会为交往过多和人际关系的过 于复杂而不安! 原因?
进一步研究揭示,犯错效应受性别角色和 自尊水平影响。 男性更喜爱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性, 而女性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没能错误的人,对男 女对象均如此。 中等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能力出众 而有错误的人,而低自尊的男性更偏爱没有错 误的能力出众者。 原因:受其自我价值保护心理的影响。

(二)美丽与外貌吸引力 个人的外貌、体态、服饰、风度等外在因 素对人际吸引发挥着要作用,特别是初次见重 面。 原因:美貌刻板印象 但研究也发现,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滥 用自己的美貌,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对她们实施 更加严厉的惩罚(西格尔等,1975) 有魅力 无魅力 对照组(无照片) 诈骗 5.45 4.35 4.35 夜盗 2.8 5.2 5.1

能力与犯错效应(Aronso,1978) 给被试听一段录音带,内容是大学生参 加学校际“才艺竞争测验”的考试过程: 1组:答对92%的题目,有些题目难度很大 2组:答对92%的题目,并且不小心弄翻了 咖啡杯,脏了自己的衣服 3组:答对30%的题目 4组:答对30%的题目,并且不小心弄翻了 咖啡杯,脏了自己的衣服 评价:2组最高、1组略高于3组,4组很低
三、相似规则 志同道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
人际交往中,若双方都能意识到彼此的相 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减少疏 远感。 相似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 性格、气质、态度等。 研究表明,在态度、教育水平、经济收入、 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 面相似的人们更容易相互吸引。 其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三、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真诚原则 (二)交互原则 (三)功利原则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五)情境控制原则
原因:我们身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彼 此独立的需要: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一方面,人需要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和安 全感,需要进行社会比较,因而需要与人共处, 与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内省的经验,有无 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需要有 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暂时远离和逃避别人。 注意的问题: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 无论怎么亲密的关系,也需要适度的分离。

三、爱情类型(R.A.Lee) 1.情欲之爱,也称浪漫之爱。一见钟情式 的爱情较容易发生在这种类型之中。情欲之爱 者非常注重外表的吸引力,能很快进入爱情。 2.游戏之爱。这种爱情类型的人,从来不 会把爱情当作严肃的事情。他们将爱情视为一 场游戏,视自己为这场爱情游戏中的高手。 3.友情之爱。这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爱情, 恋爱关系式从友情中慢慢演变而来。相似性在 情侣间极为重要。

第三节 特殊的人际吸引---爱情 一、什么是爱情?

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 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 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

狭义的爱情是指根源于种族延续本能的异 性个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包含生理、心理、 社会等多种因素。
二、爱情的三角理论(R.Sternberg,1986)
(三)个性品质 高度喜欢的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 诚、真实、可信、聪慧、可依赖、有头脑、体 贴、可靠、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 幽默、负责、开朗、信任别人 高度厌恶的品质:古怪、不友好、敌意、 饶舌、自私、狭隘、粗鲁、自负、贪婪、不真 诚、不善良、不可信、恶毒、令人讨厌、不真 实、不诚实、邪恶、虚伪、说谎
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一)印刻 有机体在其生命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 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叫印刻。 婴儿也会对在其“敏感”期内出现的母亲产 生依恋。人的交往与人际关系的需要,正是在 这种最初的依恋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本能 经过长期的进化,人类祖先形成了一种集群 的习性而更好地生存,并通过种族繁衍最终形 成本能,故,人天生就有交往的需要。
三、爱情类型(R.A.Lee) 4.现实之爱。这是十分讲求实际的爱情类型。 他们会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选择最符合其条件 的情人。这些条件包括家世、学历、能力、未 来成就,等等。 5.激情之爱。对情人有强烈的依赖感、占有 欲。情绪常处在两极化,总为恋爱对方的喜怒 哀乐而牵动着。 6.奉献之爱。这是一种无私、给予的爱情类 型。这种恋爱者视付出爱情为理所当然,永远 把对方的快乐、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希望爱 人一切都好而不求回报。
(三)个性品质 在吸引人的个人品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 着差异。男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真诚、果断、 勇敢、理智、忠诚、冒险、胸襟开阔、坚强等; 而女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开朗、活泼、温柔、 体贴、善解人意、待人热情、随和等。 心理学家安德森(N.H.Anderson)在1968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将555个描绘个性品质 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大学生被试评价在多大 程度上喜欢一个有这些特点的人。分高度喜欢、 中性、高度厌恶这三类个性品质的表列,每类 20个品质特征。结果如下:
四、我们应关注的问题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二)爱情与性
第四节 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 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2.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
3.人际关系的意义



(1)交往与个性健康
(2)交往与心理健康

(3)交往与幸福
• • •




(二)空间距离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人与人在地理位置、空间距离上越接近, 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 原因: 1.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 2.接近性与相似性常联系在一起; 3.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 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远亲不如近邻); 4.基于认知一致性(若与我们相近的人不我 们不喜欢的,会引起我们的焦虑)。 当然,邻近性只是相互吸引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二、安全感确立需要 (一)生物安全感 遵循生存是人第一要义的生存法则,自我保 存是人最根本的原发性需要!与人交往是获得 安全感最为有效的途径。 沙赫特(1959)证明:安全感受到威胁的被 试,需要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明显增加(P160) 原因:与别人交往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安全 线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社会安全感 同生物安全感建立相似,获得社会安全感的 最有效途径同样是与人交往并由此建立稳定的 人际关系。当然,个人要获得充分的社会安全 感 ,仅有别人的伴同或表面交往是不够的。社 会安全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只有在人们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起可靠的人 际关系,即稳定的情感联系和支持之后,人们 的社会安全感才得到确立。比如,到一个新的 社会环境,我们会怎么样?

四、互补规则
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 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就是互补性 吸引。 产生原因: 珍惜:对自身的不足感到遗憾,会对具有相应 品质者感到珍贵和喜欢。 配合:每一个人可以得到更大的价值感。 弥补:可以得到完美的结果。 有研究表明,对短期伴侣来说,推动吸引 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 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
3.人际关系的意义 有人也这样总结:

(1)人际关系的多与少,决定生命能 量的大与小; (2)人际关系品质的高与低,决定事 业价值的优与劣; (3)人际关系的好与坏,决定事业发 展的快与慢。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奥尔特曼和 泰勒以自我暴露程度为参考指标) 1、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 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 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 3、感情交流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 已经确立,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 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4、稳定交往阶段: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高 度隐秘性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三)条件作用(条件学习) 儿童从出生开始,其基本需要的满足,就是 与母亲或其他照看者的出现相联系。别人的出 现总是给他带来愉快的体验:食物、温暖、舒 适和安全需要的满足,至此,婴儿发展起了一 种希望别人出现、希望与人交往的需要,推而 广之,形成普遍的与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稳定 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进一步研究发现,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同 不良的人际交往经历相联系。研究还发现,随 着新的条件学习经验的建立,人的交往关系的 性质也会改变。
(二)社会比较 人只有在找到了一个参照系,并确定了自己 在这一参照系中的位置之后,才能形成明确的 自我评价。其自身状态的不确定感越强,进行 社会比较的需要也越强(L.Festinger,1957). 一般情况下,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是与人们 在各种自然特征(地域、年龄、种族等)和社 会特征(态度、阶层、职业等)上相接近的人。 而社会比较的过程则是直接以确定自我价值的 需要为基础。同时,人们希望通过社会比较来 确定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宜。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一)熟悉与人际吸引 由熟悉引起喜欢的作用称为熟悉效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只有正面和中性对象可以 由于熟悉而喜欢,对于反面对象却无此效应 (波尔曼,1971)。与自己态度一致的对方, 熟悉会增加喜欢水平。 原因:人需要了解周围世界并明确它们的 意义,熟悉使人更容易辨认。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一)能力因素 一般而言,有能力的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 喜欢(刘翔、姚明……) 。但一个群体中, 最有能力、最有头脑的成员也不是最受喜爱的 人(E.Aronson,1978)。 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种程度内成 正比,但超出一定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 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 绝。所谓敬而远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