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调整校点布局优化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双柏县爱尼山中心学校——普学荣
撤并收缩校点,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行集中办学,能优化教育资源,减少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农村教育,为农村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推进山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爱尼山乡从1996年以来,逐步收缩撤并校点,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行集中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爱尼山乡基本情况
爱尼山乡位于哀牢山东部,东、北与妥甸镇相邻,南与新平县接壤,西与独田乡隔江相望,乡机关驻地(海资底)距县城42公里,有国土面积6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556米。
全乡辖7个村委会,381个自然村,3730户人家,总人口13014人。
这里地广人稀,气候多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一个集民族、边远为一体的典型的山区乡镇。
辖区内现有普通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5所,有初中在校生335人,小学在校生766人,中学有教职工32人,小学有教职工62人。
二、收缩撤并校点,调整校点布局见成效
1996年以前,爱尼山乡共有小学校33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小学校点26个,小学小点数占小学校数的78.78%。
1996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爱尼山乡逐步收缩撤并
小学校点,合理布局校点,优化教育资源,截止2008年,全乡收缩撤并了24个校点,仅保留了7所完小和把租戈孟田、大箐董家村2个校点。
经过学校、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剩下的把租戈孟田、大箐董家村2个校点分别于2008年、2009年撤并。
2010年9月,在乡党委政府、县教育局的领导、关心、协调下,撤并了麻海完小和力丫完小。
至此,全乡仅有1所初级中学和5所完全小学。
三、撤并校点的利与弊
1、撤并校点的利
(1)撤并校点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点大多都在农村偏远地区,且点多面广,生源不足,学生人数少,校舍、教学设备简陋,育人环境差,导致教师资源浪费,教育质量差,教育投入成本高。
合理收缩撤并校点,有利于整合教师资源,有利于资金集中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
(2)撤并校点有利于集中办学,克服教学工作的随意性,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校点边远,大多是一校一师,中心校难于做到有效的监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大,教学行为缺乏规范性,教学质量低。
撤并校点集中办学,既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育人环境,又强化了教育管理、教学行为的规范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撤并校点的弊
(1)校点撤并后,很多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防范形势更加严峻,给家长送孩子上学增加了一定的负担,给义务教育的普及提出了新的挑战。
(2)校点撤并后,一方面,撤并的学校大多都在农村偏远地区,值守和变现比较困难,长时间闲置就容易成为危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另一方面,被保留的学校,在短期内资金投入不足,学生并入后,校舍拥挤的状况十分普遍。
四、撤并校点后要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
1、着力做好校舍建设合理规划,积极筹措、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校舍建设要着眼长远,做好做好校舍建设的选址规划工作,克服随意性、临时性、不合理性等行为,尤其是危房改造要克服不顾房屋主体结构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合理使用年限是否将要到期,而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给原本按要求应该拆除的危房进行“穿衣戴帽”、“维修加固”等改造,避免校舍建设短期投资行为和重复投资行为。
2、着力做好寄宿制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办好寄宿制食堂,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做好寄宿制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办好寄宿制食堂,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撤并校点,集中办学的根本保证。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特别是“两免一补”政策的
实施,为办好寄宿制食堂,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供了经费保障,为集中办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学校要强化寄宿制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切实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后勤保障。
3、着力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办学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各学校建立健全规范的办学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不断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整合人力资源,提高办学质量。
4、着力做好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长期在偏远校点工作的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业务水平不高,校点撤并后,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的名额,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另外,各学校还要认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5、着力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保证师生安全。
“安全不保、谈何教育”。
安全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保证师生安全。
特别是随着校点的收缩撤并,学校服务覆
盖范围扩大,许多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乘坐客运车辆困难,给学校学生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
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保证师生安全,刻不容缓。
五、对撤并校点的思考
撤并校点,集中办学,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集中投入资金,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集中办学,有利于师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但我认为,校点的撤并布局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深入群众调查了解,体察民情民意,结合当地实际,宜并则并,宜留则留,循序渐进,防止“一刀切”和“一哄而上”的盲目冒进行为。
在撤并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集中办学与方便学生入学的矛盾,条件不足与资产闲置的矛盾,教师不足与人员富余的矛盾,撤并校点与建设投入的矛盾。
使并校真正为孩子们方便就学服务,为普及义务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