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审美与文化
——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
摘要:“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崛起,天人合一的创想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城市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构思——生态景观。
以下我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从孝感地域特色出发,探索生态、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对生态景观的审美与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人文文化地域文化
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蕴涵着无形的文脉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历史轨迹,更是风景资源内孕育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能,我们对风景资源要倍加珍惜。
一.生态设计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
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都称为生态设计。
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提高或保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
首先,设计应重点考虑地域性。
地域性包含了传统乡土文化、土地资源等要素。
无论是自然生态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设计应重点考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的过程就是资源减少的过程,应在节约的前提下把已开发的项目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可再生资源的效能。
其次,设计应以顺应自然资源的循环为出发点,任何对自然资源的断章取义的设计手段都是对生态的破坏,设计应符合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功能。
生态设计是使环境走向生态化并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生态设计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才能创造宜人的人居与游憩环境。
中国园林景观师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战国时的管子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
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推崇“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
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画论所遵循的“外师造化,内发心源”,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模型。
中国园林景观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模仿自然山水景观或直接经营自然山水,其许多的美学思想就来源于画论。
更由于白居易、文征明等诗人画家亲自参与造园活动,于园林中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使中国园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使文人园林形成了特有的恬静淡雅的气质,即“意”的确立。
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情”即“意”,情由意生;“景”即“境”,景由境成。
而“意境”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宗旨。
二.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结合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
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
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
从中国悠久历史来看,人们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患有人作,宛自天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奉行朴素的生态观,把文化艺术等文态氛围当作园林绿化的灵魂来对待。
实现大地园林化,尤其是城市大园林,就要求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是最重要的,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须通过整体园林网络,来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平衡---这是不容置疑的。
这也是很多有识之士把城市园林地位抬得很高的实质所在。
大地园林化是个大气磅礴的理想,其重点城市园林化(大园林)应当早日实现。
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
生态是重要的,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须通过整体园林网络,来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平衡。
文态建设深含风景名胜、文化历史、植物群落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古树名木之美与文化故事、古建筑的艺术美、专类林、专类园(如荷花园、竹园、玉兰园、牡丹园等)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是我国园林古老优秀传统、地方绿化与乡土气息的结合等。
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文化历史没中断的文明古国,这是埃及、希腊、巴比伦等无法望其项背的。
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浩如烟海,要弘扬、继承并发扬光大才是。
当然,应该用今天的眼光来对待传统,古为今用。
要改革,要推陈出新,方可切合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的需要。
风景资源的开发作为大地园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态和文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
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经营好城市圈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
三.孝感槐荫公园的地域文化分析
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
南朝宋孝建元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
后唐同光二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
今天的孝感,大力弘扬古孝子的孝德遗风。
树立了社会新风,促进了和谐社会、和谐孝感的建设.
孝感拥有独一无二的“孝文化”传统,如何令游人及后世子孙熏染、传承这一文化精神?凝结着全市人民心血与希望的槐荫生态公园,巧妙建设了二十四座蕴含二十四孝的文化雕塑,构成“明二十四景,暗二十四孝”的景观,凸现“一主二辅三兼顾”特征(以董永卖身葬父为主,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为辅,兼顾其他二十一孝)。
透过这些被浓缩的文化节点,人们可以读到槐荫公园独到的美丽,品味出孝感城不同寻常的风韵和品格。
槐荫公园位于孝感东城新区,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85%以上,植树茂盛、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已成为孝感最具景观价值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
槐荫生态公园,与千株青铜,金丝垂柳,雪松等名贵乔木相濡以沫,仅散步之遥的滚子河粼粼碧波,仿佛翠绿玉带盘旋飞舞在园畔,园间暗香浮动。
公园主题设计突出了“生态”的功能,以植物景观、人性空间、亲水体验为设计宗旨,公园西岸以堤顶道路为轴线,由南向北分为五个功能区:入口广场区、赏景风景林区、综合功能区、休闲活动区和生态野趣区。
漫步其中,美景处处:桃李争艳、寒梅香雪、竹影清风、霜染枫林、金色堤岸、欢舞银河、荷花满襟、柳映长堤、山花烂漫、杉林青青,10大景观特色鲜明,美丽动人。
四.孝感槐荫公园的景观分析
1.景观生态规划
槐荫公园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载体,但自然山水是有缺陷的,只有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趋于完美的境地。
而其中的园林景观恰好是按照人的意志创造的,是在深刻领悟自然山水景观的基础上典型化的人造自然景观。
但是,这种创造要求不违背自然的本性,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尊重生态过程进行景观规划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生态规划特别注意到传统景观规划的不足,提出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本身的内在价值。
景观生态学为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关系到景观安全格局的实现。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问题。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恢复和重建大型主题旅游区的景观生态系统、有效地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主题公园应以景观生态规划作为指导原则,强调生态安全是景区的基础,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结合人文精神,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现代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手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强调体验本区域之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保护和发展山水格局的特色。
而景观创造是客观的,取决于在客观上是否能与观景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作为生态主题公园,既受到区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制约,又因这种制约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
一方地域必有一方特征,包括山水格局、植物群落与人文历史等。
人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景观以文化内涵,从而烘托景观意境,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合,使景观因文化而更加意境深远,使文化因景观而更能具象传承。
参考文献
[1]周冰、许楗,设计基础之平面构成[M]。
西安:陕西人民美书出版社,2005。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肖笃宁,景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10-6-1。
[4]龚建周,夏北成,城市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安全。
科学出版社。
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