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形式美
(1)形态美:
旅游景观构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
形态是自然旅游景观的空间呈现形式的外在表现,主要由景观物体的线条、大小、高低、造型等要素组成。
形态是景观的美学元素,是自然旅游景观形式美的最基本、最单纯、最直接、最外显的审美语言符号。
景观形态美是旅游审美主体第一时间的第一审美知觉。
(2)色彩美:
色彩是旅游景观进入人们审美世界的第一感觉,是获取形式美感不可缺的要素。
色彩美又是人们最易感受而无需其他条件限制的一种美。
比起形态来,色彩的审美意味更浓、更普遍更复杂、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自然风景中的色彩美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等构成,万象纷呈,极其丰富。
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最易于被人们直观地感受,给旅游者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奋和神往。
水体的物理性能无色透明的,由于所含矿物质及水体自身的洁净程度不同,或受阳光、天色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停地色彩。
植物、动物茎、叶、果、花、毛都有不同的色彩,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旅游景观。
“春花秋叶,生机盎然;竹翠松青,柳绿桃红”。
植物色彩的神奇最集中的体现在鲜花上。
气象气候变化产生的景观色彩,主要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景色。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归纳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天象景观充满了色彩美的神奇。
主要有霞光、月色、佛光等。
岩石的地理生成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黄、褐、红等多种色彩。
如武夷山为典型的红色丹霞地貌。
色彩既是旅游景观的外在表现,又是旅游审美主体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这双重原因决定着色彩在旅游景观构美要素中的重要作用。
(3)声响美:
在众多自然景观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泻清池,雨打芭蕉,风吹松涛,幽林鸟语,夏日蝉鸣,寂夜虫唱等自然音响,在特定的环境中,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
(4)动态美:
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山为水动,水为山转。
飞瀑、流水、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都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5)生态美:
“生态”原是生物学和环境地理学等学科的专业名词。
自然旅游景观的生态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观旺盛的生命力和生命过程的崇高性
2)景观与景观之间的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等种种美好境界。
3)景观的原始性、质朴性体现出的纯真美、真善美。
4)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美、艺术美、生活美、创造美。
5)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相互对应、相互观照、相互协调。
(6)地域美:
特定时空内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然景观。
从世界范围内看,非洲热带环境孕育了热烈奔放的个性和雄浑壮丽的景观;北欧的寒冷环境,培植了冷峻执着的禀性和原驰蜡象的景观;东亚温带环境,滋养了刚柔相济的风韵和壮秀互渗的景观。
就中国境内,中原地区多高山峻岭,粗狂厚实;江南地区偏于潮湿,岩石风化程度较高,山势低矮平缓,草木葱茏,青山绿水。
泰山与峨眉山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美。
泰山雄厚,峨眉秀美。
(7)嗅觉美:
久居城市的人们,一旦深入山林,闻到芳草、花香,吸到新鲜空气,顿觉得肺腑清净,全身透亮,精神振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以生理快感为主要特征的审美享受。
(8)象征美:
中国人喜欢荷花、兰花、竹子和松柏等植物景观,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外表好看,而在于其内在的品质,即作为人格的象征或精神意志的表现。
形境美
(1)雄壮美
雄壮美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能够引发由衷的赞叹和敬仰。
如浩瀚韵海洋、汹涌的江河、“天下之雄”的泰山,都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
景观形势表现为高大壮阔、结构庞大、线条粗犷、数量众多、体积宏伟。
景观在气势上表现为厚重雄宏,博大威严,磅礴壮观。
东岳泰山以雄浑著称,素有”泰山之雄“的美誉,奉为”五岳之尊“。
(2)奇特美
奇特美既是自然界神工鬼斧创造出来的奇思巧构的体现,又是珍稀景观,特异资源的互相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
它能给人一种意外之喜,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审美感受。
“天下之奇”黄山,奇松千姿百态,怪石妙趣横生,云海变幻无穷,温泉益寿延年,令人心摇神荡。
黄山堪称是我国名山奇特的代表。
“黄山之奇”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堪称“天下第一奇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惊奇感叹。
(3)险峻美
险峻美是一种立体的张扬扩散的美,是异常咄咄逼人的美,由于客体的险峻危及主体的安全感,所以由险峻激发的美感也就更加淋漓尽致。
“天下之险”华山、黄山“鲤鱼背”、“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堪称“险”的代表,正是它们所体现出的险峻美的魅力,吸引众多“知其险却慕名而来”的游客,去充分展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人生境界。
“华山天险”已久负盛名。
鸟瞰华山,犹如一方天柱拔起于秦岭诸峰之中,四壁陡立,几乎与地面成九十度角。
黄山的天都峰、九华山的天台、峨嵋山的金顶也都富于险峻美。
另外,一些常被称为“一线天”的既窄又深的峡谷,从峡中仰望,二壁撑天,视域狭窄,寒气逼人,加之谷底河水湍急、咆哮,也呈现出一种险峻美。
险峻美具有独特的魅力。
(4)秀丽美
秀丽与雄伟形成鲜明的景观形象对比。
秀丽美是主客体化解冲突、相互抚慰、情景交融的审美过程,人们常会因秀美而释怀,体会甜美温馨的旅行生活。
“天下之秀”的峨眉山、“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秀丽妩媚,令人陶醉。
秀丽景观一般气候条件好,植被覆盖地表,溪流潺潺,山水交融。
我国南方山水因雨量充沛,植被葱郁,呈现出一种富有生机的美,大多带有“秀丽”的特色。
如黄山的奇秀,雁荡山的灵秀,庐山的隽秀,武夷山的神秀,峨眉山的雄秀,桂林山水的清秀。
(5)幽深美
幽深美是富于理性力度的宁静,是隐含深刻意味的旷远,是特殊氛围对人们情感世界的征服,自然旅游资源的幽深美有迂回曲折、“移步换景”之妙,而无一览无余之坦。
“天下之幽”青城山、雁荡山筋竹涧、峨眉山黑龙江栈道,就是以幽取胜。
富春江层峦叠嶂,迎山送水,移步换景,如入画中。
长江三峡两岸悬崖绝壁,峡谷曲折幽深,气势磅礴,举世无双,巫山十二峰林立,犹如绵延不断、曲折迂回的画廊。
(6)旷远美
旷远美把美的视线放平放宽,欣赏荡旷高远的山水景观。
旷远美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而富有变化之势,能使人们产生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使人心胸开阔,心情豁达。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峰,一览众山小”,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古诗《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所描写的均是旷远美的景色。
(7)朦胧美
自然景观的朦胧美是一种特殊的意境美。
朦胧美滋生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两方面。
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
意象美
(1)意象美
旅游自然景观的自然美、形式美能使旅游审美主体获得意识的自由解放和心灵情感的愉悦。
附丽于自然景观的人文内涵,使旅游审美主体体验或认知蕴含在这些特定景物内的历史厚重、艺术真味、文化感召。
并在审美过程中接受社会—人生体验,进而滋生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完善感。
“泰山天下雄”,一方面在于其“盘桓数百里”之大,拔起于华北大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上的高峻,更在于其人文精神意义上的崇高和至尊。
(2)意境美
1)人文景观烘托得意境美。
自然为主题,配一人文景观,如亭台楼阁等
2)特色点化的理想意境美。
用文字概括,使特色更鲜明。
雄、奇、险、秀
3)诗文描绘的空灵意境美。
古代文人在景点留一些墨香笔迹,让后人咀嚼品味
4)神话渲染的离奇意境美。
利用神话传说来解释和渲染景点的神秘性
5)宗教色彩的神秘意境美。
“天下名山僧占多”,高度概括了中国著名山水与宗教的关系。
深山埋古刹,渲染营造一种神秘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