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考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招考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试讲模板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水槽 6 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 60 平方分米,高 15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 3 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1.问答。

填空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 19 平方厘米,高是 12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 6cm,高为 18cm。

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 4、出示例 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

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5、比较:例 1 和例 2 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 1 是直接求体积,例 2 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 1.5 米,底面半径是 2 米,每立方米沙重 1.8 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 3 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 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①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 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 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①6立方米②3立方米③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 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小学数学试讲模板一、课题:圆的周长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2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3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4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学具教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多媒体课件学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五、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给予合理引导,巧妙、适时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你们都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你们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生:1圆的周长是怎样得到的?2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3 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圆的知识盲点进行整理,提出疑问,激发探索热情。

)(二)探索新知1认识圆的周长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有圆,也离不开圆。

(1)请同学们从你的身边或学习用具中,找出一个圆形的物体来。

(2)请同学们先研究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同学们讨论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比划一下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2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后,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也可能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

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你用什么办法能够测量出你们手中的圆的周长。

3展示、交流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办法和测量结果,并且点名请个别同学上前板演所使用的方法与过程。

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1)滚动法(2)绕线法教师强调:(1)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做好标记;②不能滑动,要滚动;③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2)用绕线法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测量的是打结处之间的长度;②一定要将绳子拉直再测量。

师:无论是用滚动法还是绕线法,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变曲为直)4介绍圆周率教师指出: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教师板书:周长∶直径=圆周率)师:计算时,圆周率(π)的值通常取3 14,即计算时,凡没有具体规定的π都取近似值3 14。

5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师: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吗?(引导学生归纳出:圆的周长=直径×π。

)师:如果用 C 来表示周长,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C=2πr)6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示例:圆形花坛的直径是 20m,它的周长是多少 m?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 50c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多少周?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独立算出后,学生讲教师板书,并提醒书写格式。

根据C=πd,3 14×20=628(m)3 14×05=1 57(m)62 8÷157=40(周)答:花坛的周长是62 8m,车轮大约转动40 周。

(三)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七、板书设计(略)小学数学试讲模板一、课题:圆的周长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2.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3.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4.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学具教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多媒体课件学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五、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给予合理引导,巧妙、适时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你们都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你们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生:1 圆的周长是怎样得到的?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3.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圆的知识盲点进行整理,提出疑问,激发探索热情。

)(二)探索新知1.认识圆的周长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有圆,也离不开圆。

(1)请同学们从你的身边或学习用具中,找出一个圆形的物体来。

(2)请同学们先研究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同学们讨论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比划一下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后,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也可能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

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你用什么办法能够测量出你们手中的圆的周长。

3.展示、交流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办法和测量结果,并且点名请个别同学上前板演所使用的方法与过程。

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1)滚动法(2)绕线法教师强调:1.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做好标记;(2)不能滑动,要滚动;(3)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