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郁达夫的抒情散文代表作,是传统名篇。

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淡淡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

阅读这一类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挚爱。

(2)、通过语言的品味,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时代的隔阂,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力,体会“情”与“景”,“形”
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2、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无愧为一篇美文,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对此文读后的感觉一般,或者很茫然。

这其中一是因为时代的隔阂,一是因为文中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和现在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距离。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想以文中的景物为载体,以情感为目的地,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去真切感受郁达夫独特的个人审美情趣。

因而,我把教学目标(1)(2)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散文往往集中凝聚着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材料的运用也是随心所欲。

学生鉴赏起来有时无迹可寻,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拟采用“学案式”导学法进行教学。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情境法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目的是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课改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陈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写秋的文字很多。

读《红楼梦》时,我对林黛玉写的《秋窗风雨夕》印象非常深刻“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几乎每一句都有一个“秋”字,读来只觉得黛玉的愁绪如茧抽丝,绵绵不绝。

之后教师设置问题:你还记得哪些写秋的诗文?亦或是你对秋天有怎样的感触?能说一说吗?(学生自由发言)。

由此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写秋的抒情散文,它就是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之后简介学习目标。

从名著诗文引导学生回顾积累诗句,抒发自己对秋季的独特的个性体验。


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也为本文的教学创设了相应的氛围。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个性化的体验。

(二)寻“秋”之旅——美文美读(感知探究文本)
美文不厌百回读。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极适宜朗读。

同时《新课标》将“感受鉴赏”作为学生五项发展要求的第二项予以重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作了要求。

因此,本环节注重美读,以读带析。

通过朗读感知文本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而后体悟作者情愫。

具体步骤是:
1、边思边读。

(1)教师配乐朗读文本一、二两段。

教师舒缓声音,和婉转绵长的配乐尽量营造出“清、静”的课堂氛围。

(2)、由个别学生配乐朗读三至十一段。

(3)配乐齐读十二段(4)教师配乐朗读文章最后两段。

读前,教师设置问题,以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1)、作者对故都的秋天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2)、作为地道南方人的作者为何不喜欢南国之秋?(3)、北平的秋天究竟有何特点,如此吸引作者?(4)、简单理一理作者与故都秋天的“情缘”。

读后,交流探究,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至此,学生把握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基调“眷恋、热爱,愿意为故都的秋放弃生命”;并通过南北之秋的对比,衬托出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特点。

并水到渠成的理出“秋缘”:思秋念秋——千里寻秋——遇秋赏秋。

这一环节的顺利完成为本课的重点环节——深入赏析环节打下了基础。

2、边析边读。

赏析最能体现故都“清、静,悲凉”秋味的景物。

是本节课的重点。

(1)教师告诉学生把故都秋天的景物整合出了五副画面,并分别起了一个名字: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佳景。

(2)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小组,选取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以语言为切入点,先赏析,而后有感情朗读。

(赏析、朗读,同组间的同学可以分工合作)。

其间,各小组选派代表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赏析,准确引导,适时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这一环节中由教师代替学生直接整合出五幅秋景图,从而使学生通过画面的名字,快速融入每幅画面的氛围中,为赏析环节指明方向。

赏析其间,教师引导整理学生赏析成果如下(仅举一例)
破院秋色:院子里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这些景物都给人清淡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写出了秋天清淡的色调。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一句突出了秋天的“静”,身处故都,听到的不是车水马龙的喧嚣,而是并不响亮的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作者在院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可见作者心境的宁静、清闲。

而“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样破败的景物又透着些悲凉的意味。

(3)小结:作者写故都的秋景,五幅画面其实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景的。

写秋色突出了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色秋声里品味到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

因此,“悲凉”准确来说,并不是故都秋景的特点,而是赏景人——作者的主观情感及体验。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因作者心中藏有“悲凉”之感,所以才有笔下“悲凉之秋”。

那作者为何心中常含“悲凉”之意呢。

下面让我们走进郁达夫。

(三)人生之旅——悲凉情怀(走进作者,感悟情、景关系)
本环节,追加补充有关郁达夫经历和性格的材料。

让学生讨论,探究文学作品“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特点。

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对故都常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故都的秋”其实在作者的心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文本中,故都的秋清淡,寂静,萧瑟与作者当时的悲凉之感发生了共鸣,俨然成了作者的知音,因此郁达夫先生不远千里思之、寻之、赏之、爱之。

(四)人生何处不逢秋——个性体验(拓展、延伸)
本环节以文本的十二段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思考的深度。

文本中写到“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同的人面对自己的人生之秋,面对自然之秋。

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悟。

分析研讨至此,请以“我心中的秋”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并在景物的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广泛阅读,大胆质疑
1、请比较阅读本文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比较异同,做阅读笔记。

2、文中有不少精彩的语言,但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不够成熟,可能用语也有些不妥之处,你敢否白璧指瑕?
这两个题目有梯度,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做,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敢于质疑。

总之,我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层次、有梯度。

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注重学法指导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都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附: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破院秋色清秋色以情驭景
落蕊秋意
秋蝉残声静秋声以景显情
秋雨话凉
秋枣佳景悲凉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