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句式变换及答案(1)

中考语文句式变换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的自己的倒影。

静寂的群山、树木,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

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小鸟,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

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

A. 由于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静寂的群山、树林,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B.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难道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C.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都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吗?D.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啊!【答案】 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由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时,必须保证句意不能改变。

题干的意思是“群山、树木都因为有了一些颜色才显示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A.C.D 项都与原句意思相同,而B句意思是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是因为有了一些颜色。

这显然与原句意思相反了。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做题时应该首先明白原句的意思及其句式特点,然后仔细阅读各个选句的意思,找出意思表达错误的一项。

一般说,表肯定的陈述句变成反问句,在句子中要使用否定词才能保持句意不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diān。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diān譬如狗吠桑树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栩栩如生”中“栩栩”的意思是________。

(4)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答案】(1)pì;fèi;颠(2)唯妙唯肖;惟妙惟肖(3)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4)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很真切。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譬”不要读成“bì”,"吠"容易读错,“颠”不要写成“巅”。

(2)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唯妙维肖”应为“惟妙惟肖”。

(3)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故“栩栩”意思是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4)把句中表示感叹的词“多么”换成“真”“很”等词语,句末用句号。

故答案为:⑴1、pì;2、fèi;3、颠⑵1、唯妙唯肖;2、惟妙惟肖⑶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⑷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很真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汉语里有不少词语都是多义词,对于多义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另外平时的学习中要多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⑷本题考查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

汉语中感叹句一般由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和感叹符号构成,感叹句改为陈述句,就是要这些表感叹的成分,改为陈述的语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ɡ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你若是一个感恩的人,你的心中就能装载整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才疏学浅,甚至可以身戴伤残,但你不能忘记感恩。

感恩的第一步就是孝亲敬老。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人间没有温情的留驻,犹如夜空失去星星的照耀,会àn然失色。

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ɡuǎ________àn孤________装载________然失色(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才疏学浅”中“疏”的意思是()A.疏忽B.关系远C.浅薄D.分散(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一个整句。

【答案】(1)寡;zài;黯(2)身戴伤残;身带伤残(3)C(4)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载”是多音字,这里应读作“zài”。

(2)“戴”,加在头、面、颈、手等处,“带”,这里是含有,呈现。

故“身戴伤残”应为“身带伤残”。

(3)才疏学浅: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根据这个成语的意思,可知这里的“疏”应为浅薄的意思。

故选C。

(4)“像爱自己一样”是句子的状语,应在动词前面,“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中的动词是“爱”。

故这句话应改为: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故答案为:⑴寡;zài;黯⑵1、身戴伤残;身带伤残⑶ C⑷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⑵此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理解字义的能力。

理解字义首先要理解成语大意,然后再根据成语意思选择正确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把散句改为整句的能力。

散句改为整句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其相关内容构成整齐的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进行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4)题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不协调,应改为:________(2)“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句与前面对应的句子是()A.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B.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C.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D.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3)如果把划线的句子换成:“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好不好,为什么?(4)填入横线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A.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B.就是不再去想失败的惨痛,而振作起来走向前去。

C.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D.就是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浮沉,泰然处之,向前看。

(5)作者用“克利斯朵夫”的事例的主要意图是()A.鼓励儿子更勤奋地从事艺术事业。

B.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栽了筋斗爬起来。

C.教育儿子向克利斯朵夫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D.鼓励儿子创造更多的克利斯朵夫式的人物形象。

【答案】(1)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2)C(3)不好。

因为原句用比喻说理更生动、形象、透彻。

(4)A(5)B【解析】【分析】(1)结合上下文陈述语气不恰当,应该为反问句,即: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考查句子的辨析。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5)考查“克利斯朵夫”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评】(1)此题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辨析能力。

(4)该题考查对句子衔接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七、综合题(共16题;共186分)5.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离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í)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问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