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
(重点)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知识链接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合作探究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
(温馨提示:关,边关。
还,回家。
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1.反复吟诵古诗,感知诗意。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万事空:。
但:。
九州:。
诗句的意思: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
定:。
乃:。
诗句的意思:。
4.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无愧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弥留的话语,千头万绪。
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 ”的遗嘱,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 ”的胜利消息告诉他。
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了诗人之情三、学习《题临安邸》1.朗读古诗。
2.就在以陆游为代表的这些南宋遗民还在热切盼望祖国统一时,那些南宋权贵们在干什么?“暖风熏得游人醉”通过“醉”字,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盼到祖国的统一,你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4.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的无比忧虑,对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拓展延伸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
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第2页《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示儿》教案设计。
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示儿》教案设计,一起来学习下!《示儿》教案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示儿教案设计教学分析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师:看老师写个名字(板书:陆游)你对他了解多少?生1: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作九千三百首之多.生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生3: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他在你心中是个怎么样的人?(媒体播放诗人晚年画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陆游?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临终前作了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板书:示儿)这也是他临终前的绝笔诗。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生:叫遗书师: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写财产的分配等……师;那陆游写了什么?请看……大屏幕出示《示儿》配乐放录音二、自由朗读,自悟诗情1.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要求从题目开始,一行一行往下读,同时思师:这次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回答)问:你怎么读懂的?(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你很会学以致用,看注释的确是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看屏幕上的全诗,一起疏通诗意)2.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
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
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3.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6.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三、设置情境,深情读诗1.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的眼前又时常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
2)仞:古时八尺为仞。
岳:高大的山。
3)遗民:沦陷区的人民;4)胡尘:胡人骑马时扬起的灰尘,比喻金兵占领的领土2.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播放影象资料)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师:哪里让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读读;还有吗?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吃的,而我们的大人也没有吃的好给。
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在了妇女的身上,随即穿来凄凉的哭声……生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师:真是血淋淋的场面啊。
你是从哪句诗浮现这样的画面?读读师: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的军队来解救。
还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一盼,盼了几年啊?生A:一年生B:两年,十年?师: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学们,六十五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受多少折磨啊!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苦痛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血泪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生:悲伤师:看到百姓受到这样的折磨,陆游还仅仅是悲伤吗?生:悲痛师:是啊,陆游这时的心情那是悲痛啊。
读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不光是为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悲哀,还有为这些百姓而悲痛,谁来读读这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师过渡: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当他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他的“悲”,又该怎么去理解呢?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2.师:这时的陆游是悲哀吗?是悲痛吗?是什么了?生:高兴师引导: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生:王师的身上。
师:那么你再读读这诗,你所看到的王师在做什么?想到这个的陆游心情还是高兴吗?(学生连忙摇头)小手再次举高生:这时的陆游很悲愤师:你从那看出来陆游一想到王师,一想到南宋的权贵们会悲愤?生:因为当时的大臣们,朝廷权贵们在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停息过;师:还有吗?还有别的补充吗?生:他们一直在饮酒作乐,喝得嘴熏熏的,连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师: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