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古诗三首导学案

12.古诗三首导学案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大意。

2.结合三首诗歌,掌握托物言志手法。

3.联系诗人生平,体悟诗人品质。

《马诗》李贺
【基础检测】
1.填写成语中空缺部分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
万()奔腾快()加鞭
2.古诗学习小贴士: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3.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看图片,解释诗歌大意。

【巩固提高】
5.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理解诗人情感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3)“何当”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知识链接: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出现的梅兰竹菊四句诗,均为托物言志之作。

【拓展阅读】
南园十三首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石灰吟》于谦
诗人故事:两袖清风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

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

【基础检测】
1.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结合注释)
【巩固提高】
3.问题思考,感悟诗情
(1)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2)诗人借描写石灰来表现自己的何种追求?
《竹石》
【基础检测】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巩固提高】
3.回顾所学,体味诗情
《竹石》的作者是()。

诗人用()的方法,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赞颂了岩竹()的品质,表达了诗人()。

【拓展阅读】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大中丞括的诗。

诗人从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