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的介护(护理)保险制度摘要:日本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2%,其已进入超老龄社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龄者不断增加。
针对这种现状,日本政府于2000年推出介护(护理)保险制度,其以全社会相互扶持为目的。
本文针对日本介护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及其问题予以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今后在制定相关法律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超老龄社会;介护保险制度;政府财政投入一、介护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按照联合国的定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7%低于14%时属老龄化社会。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14%低于21%时属老龄社会,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21%时称为超老龄社会。
截至2009年8月,日本65岁以上人口达2890万人(男性1235万人、女性1655万人),占该国人口总数的22.7%。
截至2007年,日本人平均寿命为82.5岁。
居世界第一,其中男性79.19岁。
仅次于冰岛:女性85.99岁,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表明,以65岁的老龄人为主的“老龄家庭”到2007年6月达到1006万户,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近8倍,占家庭总数的21%。
过去,日本80%以上的患者护理都由家庭妇女来承担。
即“家庭内介护”。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比例逐年增加,患病卧床的老年人在自己家庭里很难找到合适的护理者。
并且,由于养老院等介护设施的费用昂贵、入住条件比较苛刻,又使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老龄患者无法得到相应的护理。
在60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由国家负担的情况下,很多患者不得已选择了“介护性住院”的护理方式。
据1996年日本医师会的相关统计,一年中住院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老龄患者超过30万人,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是因为得不到家属护理而长期滞留在医院。
按照每人50万日元,月的平均费用计算,政府每年最低要超额负担8000亿日元以上的医疗费开支。
这种依赖型的“介护性住院”造成日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高额赤字以及纳税人的过重负担,且仍有日趋严重之势。
为了削减医疗费的过度开支。
日本政府在1982年的《老年人保健法》的制定中,首次把老年人医疗中自付的比例提高到10%,并开始设立白天照护、短期收容和老年人保健等有关护理设施,提供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的照顾,所需费用统一由社会保险基金负担。
《老年人保健法》实施后。
社会保险基金的赤字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很多学者开始把焦点集中在如何通过社会间互助,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高效与公平上来。
可是,长期护理费用的赤字已无法单纯通过增税和提高保险费来维持,只有将长期照顾制度由社会福利转变为社会保险,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调节,才能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以1962年荷兰的长期疗养保险及1996年德国的介护保险法为蓝本,1997年12月日本通过了《关于“介护保险法”的议案》,该法案于2000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
二、《介护保险法》的主要内容1、被保险人。
《介护保险法》将40岁以上的国民(包括在日本工作定居的外国人)纳为参保人,其中65岁以上为第一号被保险人,40-65岁的为第二号被保险人。
2、费用分担。
介护保险费的50%由政府负担(中央25%、都道府县12.5%、市区町村12.5%)。
其余40%依靠各地上缴的介护保险承担,使用者自付10%。
个人上缴费用根据收入分为5级,确保收入和投保水平的均衡。
保险费统一上缴后。
根据各地区老龄人口比率和照顾需求情况,被分配到各地方政府调配使用。
3、使用程序和保险内容。
介护保险使用的程序:①老年人向居住地政府(市、县、村政府)提出申请。
②社会保险调查员到申请者家中进行检查。
包括四肢麻痹、关节萎缩等行动能力的评定;日常生活自理程度;精神情况:行为能力;特殊医疗需要等8类85项,检查项目及标准由厚生劳动省统一制定。
③专门医生对申请人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做出健康诊断。
④护理认定委员会根据上述资料做出认定,结果包括不需护理和需护理两类,不需护理者不能使用介护保险:需护理者根据自理程度分为要支援和1-5级的要护理共6个不同程度。
介护保险服务包括:第一类居家护理,包括访问护理、访问看护、访问康复训练、日间托老与照护、居家康复训练、护理设备租借、短期入院介护、短期入院疗养、痴呆老年人生活护理指导、入住特定收费的老人之家、居家疗养指导和高龄者专门住宅改装等13类。
第二类设施护理,包括特别护理的老人看护院、老年人保健设施和疗养型病床设施共3种。
4、护理人员的从业要求。
介护保险的从业者包括介护保险管理人员和介护服务士。
前者负责根据申请使用人的健康状况制定介护服务标准以及介护费用的核算与管理,由具有医疗、保健、福利等工作经验的人员经过国家统一培训和认证考试后担任。
后者承担老年人照顾工作,1987年制定的《社会福祉士及介护士福祉法》规定介护士必须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到指定机构临床实践。
通过国家资格认证考试等。
三、《介护保险法》的实施过程及问题《介护保险法》实施的2000年当年,共计近290万人申请介护服务,认定批复率约为95%,初步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
其中,人住老人之家及疗养院的老人分别为20.7万人和19.1万人。
保险费方面,据当年度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日本全国2762市县村的第一被保险人约为2317万人,介护保险费为3293日元,人。
第一被保险人每月保险利用额度为17234日元。
40岁以上的第二被保险人约为4255万人。
介护保险实施1年后,老年人医疗费与1999年相比减少了2%。
另据2001年的相关调查,80%-90%的老年人对介护保险感到比较满意。
对老年人家庭而言,介护服务确实可以减轻家属护理老年人的身心负担。
特别是重度不能自理者和痴呆老年人家属的负担。
2002年以后,申请介护保险服务的人数每年达到两位数增长,特别是横滨和名古屋两地的申请人数增长超过了30%,介护福祉机构的人住率接近100%。
据2007年10月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相关数据,全国共有老龄介护福祉机构5892所,定员412807人,入住率为98.1%。
老年人护理机构数量不足,使很多本应转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继续滞留在医院,造成医疗费的浪费。
同时,因为介护服务费用远低于住院费用,很多地方医院出于自身利益,对介护设施的投入采取消极态度。
介护服务士的不足也制约了老龄介护福祉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超过60%以上的地区出现了介护服务士短缺现象。
据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有专职介护服务士112万人,缺少40万名。
截止2008年4月,培养专职介护服务士的有大学63所、大专97所、专门学校等274所,计434所,计划招生25407人,但实际招生数不足计划定员的46%,仅有11638万人。
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精神压力大等是吸引不到年轻人加入到护理行业的主要原因。
与社会平均工资1830日元/小时相比,介护服务士平均工资只有1230日元/小时。
此外,访问介护员与介护职员离职率高居不下也是阻碍日本介护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日本介护福祉设施职员的平均月工资为21.1万日元(平均年龄36岁),属于日本全产业中的最低工资水平。
许多介护职员虽然爱好介护行业,但为生活等原因所迫,不得不离开介护行业。
据日本财团法人介护劳动安定中心的《2007年度介护事业所劳务状况调查》的报告统计,2007年度日本的访问介护员和介护设施职员的离职率达到21.6%。
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尤其是就职不满1年及1年以上不满3年的离职率分别高达39%及35.7%。
2005年6月。
日本政府对介护保险制度进行了大幅度修订(于2006年4月正式实施)。
这次修改所引起的最大变化是整个介护服务行业收支状况恶化。
一些经营不力的介护福祉企业被淘汰,许多从事多方位经营的企业开始采取选择与集中的经营战略,进行提高收益能力的经营改革。
2007年日本最大的民间访问介护公司COMSN由于涉嫌违法经营受到有关部门查处,最终导致该公司于当年倒闭。
该公司职员多达24000余人。
在日本各地拥有指定事业所2081处。
其中访问介护事业所1110处。
该事件对日本社会尤其是介护福祉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它的倒闭,既说明企业遵守职业伦理的重要性,也暴露了日本介护福祉行业存在的产业构造方面的问题。
日本介护保险的问题根源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长年的经济萎靡,日本政府已拿不出更多的财政支出来负担此项费用。
另外。
从2009年4月起,日本政府为改善介护工作者待遇,将介护报酬提高了3%,这被认为是日本政府为改善介护福祉行业待遇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这项措施远远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介护福祉行业工作强度过大、报酬过少的现状。
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财政投入偏低的状况,最有效的手段是征收社会福祉税。
日本历届政府都曾有过增加消费税税率,将其中一部分收入用于社会福祉的呼声和尝试,但此举势必遭到选民的反对,因而出于政治考虑,至今仍未能实现。
参考文献:[1][日]宫岛洋,高龄化时代的社会经济学[M],岩波书店,1992。
[2][日]广井良典,社会保障论[M],米乃路书房,2001,[3][日]丰田谦二、高桥信行,地域福祉和介护保险[M],中西屋出版社,2002。
[4][日]日本东京市町村自治调查会,介护保险和市町村的作用[M],中央法规出版社,1999。
[5][日]渡边孝雄、服部治、小岛理市,《新版》福祉产业管理[M],同文馆,2008。
[6][日]松田尚之,介护福社业界大研究[M],产学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