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龄少子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顾勇[摘要]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第一长寿国家。
然而,当其老龄化社会的进展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想及社会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
加之少子化倾向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正在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并将导致长久以来的家庭观念和人伦道德的崩溃。
少子老龄化和人口自然减少问题将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乃至被视为”21世纪主要的社会问题”。
引导人们以长期和超长期的视野来考量人口问题,以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新人口观,正是人口学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是人口研究和人口学复兴的契机。
[关键词] 老龄少子化现状影响思考近年来,随着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及对于结婚、生子价值观的变化,日本整体的出生率大幅降低,除此之外,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率也大幅降低,日本的少子高龄化(15岁以下人口低于65岁以上人口)问题日益严重。
日本政府2008年4月22日公布的2008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警告称,如果对少子老龄化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日本15岁以上的可就业“劳动力人口”仅为4228万人,不足2006年(6657万人)的三分之二,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白皮书还强调说,尤其是“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与老龄人口退休的不断增加,预计劳动力人口将呈现老龄化与递减的趋势”。
到2050年时,日本即将面临“超少子高龄社会”,平均每1.5名有职业者就需养一位高龄者。
一、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
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
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
2055年,高龄化率将上升到40.5%,届时将有1.3个年轻人负担一个老年人的福利费用。
1. 日本少子化的成因⑴、婚育观念的改变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男女青年的晚婚、不婚和婚后不愿生育的倾向有很大关系。
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从事薪金职业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其晚婚的观念。
日本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50年的23岁上升为1998年的26.7岁,其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7.8岁。
晚婚化一方面引起育龄妇女有配偶率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已婚妇女的生育率下降。
而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不变,这就导致了女性生育期的缩短。
⑵、为了保证自身舒适的生活出生于经济发达条件下的日本年轻人,在富足自由的生活环境中逐渐意识到养育孩子越少,越能维持自己轻松舒适的生活条件。
于是倾向于少生子女使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而单身生活的自由自在也使得出现了一批晚婚族,这加剧了少子化问题的严峻性。
女性更是因为结婚后承担大部分家务并且由于工作歧视而出现不婚现象。
现代女性对个性生活的追求使得她们更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旦结婚育儿就会被家庭所束缚。
⑶、育儿机会成本提高,工作与育儿难以两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加,日本人的生育观由多生转向少生,由注重量的增多到注重质的培养,这也直接导致日本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特别是由于社会育儿支援体系尚不完备,生儿育女与工作的双重压力阻碍了女性的独立,影响其个人发展,进一步影响家庭的经济条件,导致人们对结婚、育儿产生消极态度。
⑷、避孕技术的提高避孕技术的发展使得妇女的怀孕和生育成为可以控制的事情,此外人工流产手术的合法化也使得不愿意生孩子的人的愿望得以实现。
日本的人工流产手术安全、低廉的特点更使得人们愿意去做流产。
这为那些不愿意要小孩的夫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为了解决战后人口生育高峰的状况,日本政府推行过少产化政策、家庭计划和新生活运动政策,这对其少子化趋势也起到很大推进作用。
2.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国家放弃了战争,放弃了军队,避免了因战争而带来的伤亡。
日本的社会治安在发达国家中也相当的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发展经济,很快步入了先进发达国家。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经济上具备了关心健康、为健康投资的条件。
⑴、医疗发达。
日本长期以来注重医师培养。
加之,日本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防病治病得以保证。
东京每10万人拥有的医师人数1927年就达到了97.2人,1982年达到了182人,1982年全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的医师人数达到了135.1人。
加之,日本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防病治病得以保证。
⑵、教育程度高。
日本长久以来非常注重教育投资,全国各地不仅拥有设施完备的大、中、小学和众多的科研机构,文化教育设施也非常完备,全民受教育的程度居世界前茅。
这些也为大家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⑶、社会安定。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其犯罪率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这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二.少子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1、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经济的影响日本的15-64岁人口的减少速度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减少速度,预计到2015年,15-64岁人口将比2005年减少730万人,而同期总人口将减少140万人。
15-64岁的人口既是生产年龄人口又是消费年龄人口。
从需求方面看,由于这部分消费能力最旺盛的人口减少而导致GDP趋于减少。
据统计,1996-2003年,日本的食品消费量减少了 2.8%;1991-2005年,衣着类消费金额减少了40%;1995-2004年,服装、酒类、美容理发服务等需求分别下降了33%、15%、14%。
整体需求进一步萎缩。
从供给方面看,劳动力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
据推算,2030年日本的劳动人口将比2004年减少16%。
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这就意味着总产出的下降。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缩小,造成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负担沉重等问题。
少子化趋势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而这又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生产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从而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1998年的日本,为了供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有5.1人在劳动,而2009年已经减为2.7人。
日本现行少子化固然减轻了儿童抚养的负担,但与此加重了对老年人口的抚养,增加了社会保障成本,也增加企业的福利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老年抚养比例的上升又对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产生冲击,为了平衡老年人的养老金收支和社会保险负担金,就得提高就业人口的养老金份额,势必导致国家的财政危机。
少子化也改变了日本人口的结构分布:战前其人口包括大批的14岁以下儿童,而至今这一结构因为儿童数量的明显减少已消失。
1985年儿童占总人数22%,而到1996年已下降为15.6%,到2009年日本1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3.4%,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从1985年的10%上升到2009年的22.5%,表明日本的少子化趋势伴随着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少子化还带来妇产科医院和幼儿园将大量空置,学校教师也将过剩。
儿童数量减少还使得孩子们一起交流沟通的机会减少,容易导致家长的过分溺爱形成任性、孤僻、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大规模集体活动难以组织则难以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性,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三.少子老龄化问题的思考日本解决少子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就是中央、地方以及企业、单位共同建立支持鼓励生育养育孩子的宽松环境及政策制度。
我认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少子老龄化问题进行思考。
1. 社会方面。
日本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经济停滞不前的弊端充分暴露,人民的生存条件变的苛刻起来。
为了生存,包括女性在内追求高学历、晚婚晚育的人数不断增加。
1995年25-29岁的女性的未婚率占到了这个年龄段女性总人数的一半左右,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人后有充分的生存能力,就要对其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和培养,这对生活并不乐观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非常大的负担。
加之,高度竞争社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对前途感到渺茫,也就容易失去养育孩子的自信。
2.价值观方面习惯于富裕生活的年轻一代养成了极度的享乐主义。
他们在所谓“自由.明主”的口号下,信仰.理想丧失,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观念和价值观占据了上风,不受社会约束.自我享乐成了年轻人向往的时尚。
1998年日本总理府的调查显示,不愿生孩子的理由依次是“为孩子的教育经费担忧”占44.4%,“自己没有自由时间”占37.1%,“没有养育孩子的体力和耐心”占36.5%.3、社会保障方面日本老龄人口的迅猛增加,使得靠20岁至60岁人口来支撑的日本经济社会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成立,首先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公共养老金和医疗看护等社会保障领域。
要维持日本的国家年金制度(养老保险)的唯一途径是,要么增加就业人口和企业的负担,把年轻人的保险费大幅度提高以支撑未来的支付;要么减少发给老龄人口的补贴,否则年金制度将无法靠财政维持。
在两者选择难以取舍的情况下,如果推迟养老金的支付年龄成为第三种选择,让有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的人多工作一些时间,日本找到老龄社会下合理的工作与就业的方式的另一种途径。
另外为解决社会保障面临的困难,日本政府在1986年实施雇员年金保险和国民保险两个方案。
在1996年日本政府通过了《看护保险关联法案》,主要是扩大家庭服务,培养家庭护理员,建立保健医疗和社区服务体系,在减少支出增加幅度的情况下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医疗问题。
此外,日本还在1997年9月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同时相应降低了药价基准和医疗费用的报销标准。
政府也在不断对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1]胡澎《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日本发展报告(2000-2001)[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4.[3]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4]王新梅译:《全球性养老保障制度的最新争论与改革动向》,《经济研究资料》,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