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文学家雨果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在法国文学历史的银河中熠熠生辉,近期,我有幸再次拜读了这部著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本小说还是在高中,那时候为了高考囫囵吞枣地咽下这部作品现在想来也是蛮拼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巴黎。
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即使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
还有道貌岸然内心却充满邪恶毁灭欲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和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落魄诗人格兰古瓦。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通过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
这也许正是我所深深沉迷的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巴黎圣母院》所给予的心灵震撼久久不能散去,然而,当初捧着书本阅读的我已然成长为一名大学生了,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我对美妙的建筑艺术爱的深沉,今天,我想要以一个建筑相关专业学生的角度,立足小说,展望法国,重新定义我的《巴黎圣母院》。
小说《巴黎圣母院》完成于1831年,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期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书籍,参观了一些巴黎遗址并从历史角度还原了15世纪的巴黎背景,其中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示。
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
它是一座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完全由石灰石建造。
无疑,哥特式的教堂具有浓重的宗教意味。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更追求精美华丽纤巧怪异,从整体造型到局部装饰无不力图表现一种向上升腾的意境,宣泄着娇柔做作的浮夸情绪,成为近代浪漫主义的灵感源泉。
巴黎圣母院设计理念中反映了法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中生命气息的精华以及当时人们对美好生话的向往。
建筑中大量采用数列上的重复、等差、叠加等组合拼接手段为要素,在实用、科学、艺术和精神性方面形成了高度统一。
打破以往罗马式沉闷的风格,摒弃了笨重厚实的石头护墙、呆板僵硬的平直结构、简
单朴素的回廊装饰、阴暗压抑的室内气氛,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的玻璃花窗、轻盈纤巧的墙壁和玲珑剔透的雕塑。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先生分析了建筑艺术的逐渐衰败以及最终被印刷艺术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小说中大量克罗德的台词表现出当时封建思想对印刷术的恐惧。
雨果说:千百年来一向是培养艺术最佳土壤的建筑业,在这块古老土地中的精液元气恐怕已经消失殆尽。
事实上,消亡殆尽的只是哥特式建筑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的崛起,宣布了石头建筑的寿终正寝。
但是,雨果先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以及捍卫保护意识,值得尊敬。
通过建筑文化和文学的紧密结合,维克多·雨果先生创造了一部具有时代性和文艺性的著作《巴黎圣母院》。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经典建筑的大量描绘,隐喻出主人公人性中的各种美学思想。
并通过传统封建宗教强权者与积极向上的人民群众之间的战争,展现出作者对建筑艺术逐渐消亡的积极捍卫,以及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激励。
其有意识的创作了这部建筑文学小说,蕴含了作者对建筑文化的热爱及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