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 5]
环境中入手。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 马克思以此 为基础, 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学说。 马克 — —共产主义, 思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好的憧憬— 并且这 个憧憬并不像乌托邦那样飘渺, 这个憧憬是建立在坚 实的基础之上的。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人性观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2003 年 10 月 14 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的执政理念。 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以人为本呢, 这个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观。 社会是有人组成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 党中央应该 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方针或思想路线, 选择和建立什么 样的国家机构体制和管理手段, 就必须先对人性问题 , 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弄清楚这个社会的主体“人 ” 到底 指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把以人为本的“人 ” 给定义好, 那这个政策就只能是口号, 而不能落实到实处, 更起不 了它应有的作用。 既然人是现实的, 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 那么以人 为本就应该落实到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 , 在这些现实 的个人身上, 没有财富的差别, 没有地域的差别, 没有 男女的差别。党中央近几年来, 特别注重医疗卫生改 革, 城市农村低保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说明我 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 。 2. 马克思人性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 供了理论依据。面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当前社会中 存在的种种矛盾, 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主张, 并号召全国上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而奋斗 而所谓的和谐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 系, 使各方面协调发展, 而在这各种关系中, 最重要的, 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 系,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就为我们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 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既然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 。而且马克思认为, 总和” 劳动应该是自觉、 自由的, 而且人在劳动中得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当然, 在 当前的社会中, 我们还存在着普遍的异化劳动现象。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 。 既然如 我们就应该把劳动看成是一种崇高的工作 , 每个人 此, 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得到自己的发展 , 在发 展自己的过程中, 也就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发展。 既然 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我们就应该处 , 理好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因为如果整个总体都乱 了, 那就没有个人的容身之地了。我们可以看到, 在当 前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坑蒙诈骗的行为, 如油条里面有 磷、 鸡翅里有苏丹红、 肉里注水、 米是陈化粮、 牛奶加入 了三聚氰胺的毒浪翻卷而来等等, 这都是因为人们没 有对人性有个很好的认识。
收稿日期: 2010 - 03 - 25
2. 马克思人性观的主要内容。关于马克思的人性 观, 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 有的学者把马克思的人性理 解成是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 而人的本质在 于人的社会属性; 有的学者把马克思的人性理解成是 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 , 其实在笔者 看来, 前者的划分是从人的生成过程来看的 , 强调的是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而后者的划分是在人的生成的 基础上, 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进行的划分。 而且人的
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 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 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人性; 现实性; 类本质; 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344X( 2010 ) 5004703 文章编号: 1674作者简介: 杨康裕欣( 1986 - ) , 女, 河南焦作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 。
2010 年 5 月 第 27 卷第 5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0 Vol. 27 No 5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
杨康裕欣
(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院, 西安 710000 )
摘 要: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在人性的问题上,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
19 世纪中叶马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争论的热点, 克思哲学产生之后, 人学问题渐渐成为哲学的主题, 对 人性的探索更加深入。本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 马克思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 马克思人性观的基本思想 1. 思想的理论来源。 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真 理是全部, 而不是部分。 马克思的人性观正是在批判 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黑格 尔和费尔巴哈的人性问题的扬弃 。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虽然不直 但认为人本身也就暗含在理性之中 。 接谈论具体的人, “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 ” 。 黑格尔看到了 他 劳动的 作 用, 但 这 只 是 精 神 的 劳 动, 正如马克思在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 以下简称《手稿》 ) 中批判 : “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 地说到 即抽象的精 [ 2] 。 神的劳动” 费尔 巴 哈 是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的 终 结 者, 他自诩为 “人的哲学家 ” 。 在人性问题上, 他提出了“类 ” 的概 。 在他的 他把人的本质看成是“理性、 意志、 心” 念, , 眼中, 他所看到的只是“自然的人 ” 他所做的就是要 为人恢复自然的面貌, 强调只有感性的、 经验的、 现实 , 。 的人 才是真正的主体 我们已经看到了费尔巴哈所 讲的人只是感性直观的人, 而不是感性活动的人。
思精彩纷呈, 百花齐放。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为我们提 供了很好的考察人性的视角, 当然对于人性的探讨并 没有停止, 还在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入 。 参考文献:
[ 1] J] 武汉: 湖北社 周树智 论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 2007 会科学, [ 2] [ 6] M] . 北京: 人民 中央编译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00. 出版社, [ 3] M] . 北京: 人民出版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2000. 社, [ 4] — —重读马克思[ 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杨适 人的解放— 1996. 社, [ 5] M] . 北京: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 1972. 人民出版社, [ 7] M] . 北京: 中国人 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004 民大学出版社,
3. 马克思人性观为我们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 既 然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就直接说明了人 和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地相互依赖的。 如果没有人, 何来的社会, 而没有社会, 人又如何的发 展呢? 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而人为社会 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所以,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统 一的。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呈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 从 [ 7] 简单到复杂、 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行程。 古往今来, 人 们不断地在追求自身的发展, 而人要想发展自身, 就必 须借助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以人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无形地推动了他所处的社会的进步 。当然我们要清 楚地认识到, 社会应该以主体本身为目的, 而不是主体 以社会进步为目的。正如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消除异 化、 以人为目的的社会, 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但共产主义并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人类解 放。 古今中外对人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使人性论悬
[ 4] [ 3] [ 1]
类本质的本身就蕴含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差 别。 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后者的划分, 人的类本质和人 中, 马 的社会关系本质。何为人的类本质? 在《手稿 》 , 克思明确指出, 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 也就是劳 动。 而 人 的 社 会 关 系 本 质, 正如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 ( 以下简称《提纲 》 ) 中提出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 ” 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指的就是人在“社会 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特征, 即人的社会关系 关系” 本质。当我们说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时, 就容易忽略 , , 或者是否定人的类本质 因为说到类本质 我们想到的 就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 不容忽略的, 但马克思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费尔巴哈的 思想上, 而是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巨大的超越。 所以我 们不能够简单的否定马克思的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 想。而且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本身就是统一 的。 3 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 1 ) 马克思的人性观 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的。马克思反对脱离了一切现实 性而抽象地谈论人性, 那样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当然需 要指出的是, 马克思并不是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抽象 , 而 是反对不科学的抽象。马克思首先认为劳动在人类的 历史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德意志意 : “可以根据意识、 识形态》 中明确的指出 宗教或随便 。 别的什么的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 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 体组织所决定的 ) ,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 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同时也就间接
· 47·
” 然后马克思从劳 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之为人 ” 动是 的最根本的标志得出了人类第一个 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人正是这些进行 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怎样的人呢? 现实的人不但是有血有肉的人, 现实的人更是处在一 定历史条件下,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物质资料生 产的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中说 : “我们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 到 他们不是教 条, 而是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 。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是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 ” ( 2 ) 马克思 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 的人性观是以变化发展为基础的 。人之为人的根本在 于物质资料的生产, 这就决定了马克思所讲的人性不 , 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有自 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也可以说是人和动 物共有的属性, 我们可以说人的自然属性是在一定的 历史长河中, 是不会变化的, 但最终帮助人脱离动物界 的社会属性确是发展变化的。 《手稿》 马克思在 中提出了“异化 ” 的概念, 在《手 : “当前的经济事实 ” : “工 稿》 中马克思首先论述到 是 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 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 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 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 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 生产的不仅是商品, ” 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比例生产的。 由此, 马 人, :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 劳动所生产的 克思得出结论 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 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 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 物化的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对象 。 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这种现 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 [ 6] ” 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 外化。 我们可 以看出人的本质是在不断地对象化、 异化、 克服异化、 占有对象物中不断地曲折地发展和丰富起来了 。而如 果抽象的谈论人性, 那得到的人性定是一个永恒的东 西。( 3 ) 马克 思 的 人 性 观 是 以 人 自 身 的 解 放 为 目 的 的。费尔巴哈向世界大声地呼喊要把人的本质归还于 人, 但是他没有找到解决事情的关键 , 他把宗教看成是 但他没有看到宗教异化的根源, 这个 人的本质的异化, 根源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社会 , 是社会本 身的异化, 从而才使人的精神上产生了异化。 这正是 因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真正的本质 , 而马克思却 找到了解放人的途径。 通过他对人性的正确的分析,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进行生产劳 动的个人, 归根到底, 人的本质在于他的劳动实践中, 费尔巴哈也正是忽视了这一点, 他没有注意到人的对 象化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所以使人得到自身的 解放也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中, 从现实的社会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