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姓名:石彦峰专业:生物技术系部: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号:201006040054指导老师:邓晓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生产力;现代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
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坚强理论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
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要求的。
毛泽东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
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因此,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而且要通过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但其思路脉路是清晰可见的。
综合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和把握:1 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
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2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
3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4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匮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
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了简单清晰的认识。
但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搞好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其解决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就会日益改善,物质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造成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还会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从而增加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时间。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使社会主义成为真正的民主。
作为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建立和完善新的公有制及其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保证。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
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的优势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中存在和发展的,对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条件的思考,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孤立地进行。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搞好搞活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断发展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因为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其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与时俱进。
因此,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为基础,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
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即超越它所产生和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价值。
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革命、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心的生产力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这些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