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得意忘象。
[北京大学2015研][北京大学2014研]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指圣人思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
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爻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
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
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
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
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
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
”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
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
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
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
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
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
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
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
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3)评述王弼通过暴露经验知识的局限性而否认在经验层面上给出“本体”的可能性,具有学理上的根据。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概括、归纳的手段寻找事物的共相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
舍弃的最终结果,万物的唯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可称为“有”。
但这个“存在”“有”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是最空洞的,所以它与“无”相等同。
王弼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南朝时始将其运用到艺术评论中,影响以后“意象”论的产生。
2.僧肇的“万物中自虚”。
[南开大学2015研]答:“万物中自虚”是僧肇《不真空论》中阐述的根本观点和核心问题。
(1)提出背景《不真空论》通过“至虚无生”与“有物”之间的关系,确立起般若性空观念,并对当时讲述般若的三个主要流派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进行总结性评价。
①心无宗只是从主观上排除外事外物对心的影响,虽然能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但此派并未否认客观外物的存在,故这种“无”是不彻底的。
②即色宗只是注意到事物不是自己形成的,是假有,但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是非物质性的,即没有认识到自性空;③本无宗侧重于以“无”为“本”,过于执着于“无”,而没有懂得佛教所说的非无非有的道理。
(2)“万物中自虚”的含义僧肇认为,真正般若学的空观,既不是认为万物之前有一个虚无阶段,也不是在万物之外设置一个虚无本体,又不是抹杀万物作为假有的存在而另立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虚无本体,而是就万物的存在本身洞察其虚假不真,所以是空。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感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
”即主观上不被“千化”“万感”的外物所迷惑,客观上就万物本身来说是虚假不真,所以性空,并不是凭借空的观念来把它说成是空的。
3.王弼“得意忘言”。
[南开大学2014研]答:(1)提出过程“得意忘言”语出王弼《周易略例》。
其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对庄子“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意的引申。
(2)释义①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具有严格的不同。
言,是指卦辞,代表语言;象,即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含义、义理,代表深微的道理。
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②“言”和“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意”,所以王弼认为在得到“意”之后,就应该忘掉“言”和“象”,否则就会阻碍人们对“意”的理解。
王弼并没有忽视表“意”之“言”、表“意”之“象”的价值。
但他强调的是对“意”的重视而不是对“言”“象”的重视,这就是说要分清本末,不要本末倒置。
“得意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4.张之洞“中体西用”。
[南开大学2014研]答:(1)释义“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张之洞《劝学篇》进一步指出:“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又以为中学为治身心的内学,西学为应世事的外学。
(2)影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仍奉行这一主张。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5.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山东大学2014研]答: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
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
“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
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
前五识,相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
“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
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
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
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
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
“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执藏”则是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
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放在第八识故称含藏识。
(4)分析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能认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但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
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可以帮助它们发生作用。
第七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是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
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完整。
6.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
”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论。
“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认为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蕴含着“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
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
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7.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中山大学2013研][中国人民大学2012研]答: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的“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1)内涵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能够产生感应。
天与人是同类事物,因而天与人之间自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