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
二、知觉的类型
(一)形状知觉(shape perception)
医学影像学方面诊断错误率和诊断错误类型的研究:虚 报率(2%~15%),漏报率(20%~30%)。
1.诊断错误的研究 眼动记录技术。 漏报的三种情况:搜索错误(从未注视),再 认错误(单次注视时间不足而未识别),决策 错误。 避免方法:知觉反馈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 CAD)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不能被分解为小 的组成成分,知觉的基本单位就是知觉本身 。
(二)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之争 知觉本质的不同角度探讨:直接知觉理论和间接 知觉理论。 1.直接知觉论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足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供 人产生与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因此“完形” 是刺激的“完形”,知觉的本质是人对环境信息 的直接获得。 实验:杰布森和沃尔克的“视觉悬崖”
白光,使用整个眼睛
暗适应实验 视锥细胞和视 杆细胞都参与 了暗适应过程 ,但发生作用 的时间和效果 不同。
红光,只用中央凹
(1)暗适应
原理图解
许多视 杆细胞 具有共 同的神 经纤维 ,对光 更敏感
每个视 锥细胞 都有自 己的神 经纤维 ,易辨 别细节
(2)明适应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人从暗处到亮 处,即光刺激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时会引发明适应 现象。是一种在高亮度环境下发生的感受性缓慢 降低的过程,时间约1分钟。 视觉适应的应用价值:戴红色护目镜保持暗适应 。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1.眼的结构和功能
1.眼的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长为380~780nm 。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光的物理特性和人的心理特性 波长——色调 振幅——亮度 纯度——饱和度
(二)视觉实验
两种感光细胞。 1.视觉适应 反应眼睛对光刺激强度发生变化时的适应过程 。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1)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一个人 从亮处到暗处,即光刺激强度由高到低变化时 会引发暗适应现象。是一种在低亮度环境下发 生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举例:进电影院的适应过程。
(一)听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
2.响度和声压 响度(loudness):由声波的强度(振幅)所决 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 单位:宋(sone),一宋指40dB时1000Hz 纯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方法:二分法和多分法。
等响曲线: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纯音强度连 成一条曲线,同一曲线上各个点对应相同的响度 。
知觉的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 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 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表现出知 觉的恒常性。 ——经验参与知觉的结果
日常生活的证据;人类学研究的证据。 两者结合才能更贴切地描述知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CFF):通常指闪烁刚刚达到 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反映人眼对光刺激 的时间分辨能力。 举例:日光灯,电脑屏幕等。 实验:转盘闪烁法。
应用:中枢疲劳,CFF降低;精神分裂症,CFF 降低。
(三)颜色视觉
2.单眼深度知觉研究
3.自我中性距离知觉研究
是绝对距离 双眼深度视觉和单眼深度视觉都可以在自我中心 距离知觉中发挥作用。 双眼视觉会在近距时高估距离、远距时低估距离 ,自我中心距离和知觉距离70-100cm最准确 。 实验研究的争议:自我中心距离知觉是否准确?
2.视敏度
考察人眼对光刺激的空间辨别能力,即人眼分 辨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公式: V(视敏度)=1/α(视角)
α=(A/D)×57.3(度)
视敏度测试:医用视力表。 5m距离外能够分辨一个形成1’视角的视标开 口方向,视敏度为1.0。 与近视眼有关的有趣研究。
视觉成像图
AnB为视角(visual angle)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proximity or nearness) 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组织 在一起形成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相似性(similarity) 在物理特点方面相似的成分容易组织 在一起形成整体。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的两大重要思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知觉不是简单的 联想反应,知觉还具有独立于视网膜影像的整体 属性,这种整体属性就是完形。 知觉的完形规则:如果一个结构具有最简单和最 稳定的特征,那么它就最有可能成为知觉的目标 。
视崖实验
2.间接知觉理论
间接知觉理论 刺激信息本身是不完整的,不能对外界事务进 行全面描述,个体只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 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 激的真正知觉。 较早的间接知觉理论:所有的视知觉都源于过去 经验,即使瞬间完成的无意识知觉也只是一种视 觉习惯。——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兹
(2)相减混合
相减混合是颜料、油漆等的混合。 相减混合的三原色是黄、青、紫。
图1 紫 色加青 色是蓝 色光
(三)颜色视觉
(2)相减混合(subtractive mixture)
图2 黄 色加紫 色是红 色光
2.颜色的视觉现象
颜色对比现象 颜色同时对比现象:两种不同色光同时作用 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时颜色视觉的变化。 颜色连续对比现象:视网膜的同一区域相继 出现两种不同的色光时颜色视觉的变化。 颜色适应现象 先看到的色光对后看到的色光的影响。
二、听觉研究
二、听觉研究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频率范围为16~ 20000Hz。 三个物理量和三个心理特性 频率——音高 振幅——响度 波形——乐音和噪音
(一)听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
1.音高和频率——音高量表
二分法:被试将一可变纯音的音高调到标准音 高的一半,求相应频率。
多分法:把高频音S1和低频音S5,在两者之 间调出三个音,使各个相邻两音的音高相等( 四分法)。 等高线:频率、强度和音高的关系。 听觉感受性最高的频率为3000Hz,低频音的 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高频音的音高随强度 增加而升高。
(二)听觉的基本实验
低强度噪音对各种纯音掩蔽效应差别较大,高强 度噪音对纯音掩蔽效应差别较小。 应用:语言通讯系统的设计。 2.听觉疲劳 听觉疲劳:声音过强过持续时间过长引起的听觉 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 • 听觉疲劳的指标:暂时阈移(TTS) • 长期累计的听觉疲劳就可能造成听力损伤。
3.听觉定位
2.间接知觉理论
知觉假设检验说:知觉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间 接形成的,过去经验的功能是提供假设,人们重 复地形成假设并检验假设,直到某一假设得到证 实就完成了对感觉信息的知觉组织。——布鲁纳 &格里高利 间接知觉论的临床证据和实验证据支持 知觉恒常性对间接知觉理论的支持
2.间接知觉理论
2.间接知觉理论
2.单眼深度知觉研究
2.单眼深度知觉研究
阴影(shading)线索:亮区较近而阴影区 较远。 纹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结构上 的递增或递减,距离较远的东西因为结构更 密所以看上去似乎更加顺滑。 高度(height)线索:把同样大小的对象置 于不同高度上,较高的看起来较远,较低的 看起来较近。
两种感光细胞
表5.1 明视觉(锥体)与暗视觉(杆体)的特性
明视觉
感受器 视网膜位置 功能上的亮度水平 锥体细胞 集中最敏感的波峰
颜色视觉
555nm
有
507nm
无
暗适应
空间分辨
快,约5分钟
高敏度,光感受性低
慢,约30分钟
低敏度,光感受性高
(1)暗适应
不同色光的混合对颜色视觉的影响
实 验 演 示 图
白色光源 滤光片
(三)颜色视觉
颜色混合的两大法则: 相加混合,相减混合 (1)相加混合( additive mixture) :光谱中色光的混合。 三原色:红、绿、蓝。
(1)相加混合
每一种补色以适当比例加上相应的基色即可得到 白色。(红、绿、蓝为基色,青、紫、黄为补色 ) 相加混合时,混合光的明度是各被混合颜色的明 度之和。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错 觉 三 角 形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认知心理学——整体优先效应
H H H H H H H HH HHH H H H H H H S S S S S S SSSSSSSS S S S S S S
判断目标为大写字母时, 反应时无差别;判断目标 为小写字母时反应时有差 别。表明视觉加工由整体 开始,然后才转向部分。
无相应的感觉器官;不具有适宜刺激。 任何刺激达到一定强度,都会产生痛觉。对人 起保护作用。 痛觉的特殊现象 先天性无痛症;肢痛幻影(phantom limb pain )
四、感觉剥夺研究
感觉的功能 • 提供内、外环境信息的功能,认识自身与世界 。 • 保证机体环境信息平衡功能。 信息超载——“冷漠” 信息不足——感觉剥夺,导致心理危机 感觉剥夺的应用:沙漠、海洋、雪原
第二节 知觉研究
知觉(perception) 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 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知觉的本质是什么?知觉是直接的 or 间接的?
一、知觉的本质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 家的根本信条 :整体不同于 部分之和,强 调结构的整体 作用和产生知 觉组织成分之 间的联系。
2.响度和声压
等响级(equal loudness level):等响曲 线上各频率声音响度的量度指标。
(二)听觉的基本实验
1.听觉掩蔽研究 听觉掩蔽现象(auditory masking):一个原本可被 觉察的声音可能由于其他声音(掩蔽刺激)的存在而表 现出阈限强度增加的现象,即必须增加强度才能被重新 听到,阈限强度所增加的量就是声音的掩蔽效应。 纯音掩蔽的三个特点: ①掩蔽音越强,掩蔽效应越大,影响范围越大; ②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产生更大的掩蔽效应; ③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效应大于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