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测试题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
一、单项选择题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气候统计资料,结合此表回答1~2题。
1.与该表气候特征相符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江南丘陵D.四川盆地
1.C从表上年平均气温可知,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排除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从年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可知,该地位于江南丘陵。
四川盆地多云雾,年日照时数较短。
2.关于该区农业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活动使其水热配合较好,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B.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茶树等经济林木
C.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D.土壤肥沃,富含矿物质,为高产土壤之一
2.B由上题分析,该地位于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茶树等经济林木。
受丘陵地形影响,不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地带性土壤是红壤,比较贫瘠。
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从东向西递减B.从西向东递减
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4.与西安相比,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较小,其原因是()
①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②西安的纬度高,冬季气温比成都低,降温幅度小③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较小④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深刻,降温幅度较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D从图上等次数线数值分布可以看出,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特点
4.C从图上可以看出,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受寒潮影响大,降温剧烈;并且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受寒潮影响小,降温较小。
读我国某类气象灾害出现频次图,回答5~6题。
5.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台风C.洪涝D.寒潮
6.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7、8月B.甲——3、4、5月
C.乙——5、6月D.乙——12、1、2月
5.A此图中,灾害频率较高的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地区,达到30以上,而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中下游地区,为干旱灾害分布。
6.B甲地区为华北地区,干旱多发在春季,以春旱为主,3、4、5月份,乙地区为长江流域,以伏旱为主,7月初到8月初。
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
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
读我国冰雹灾害多发区总体分布格局示意图和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
回答7~8题。
7.春季是东南沿海冰雹多发的季节,其原因主要是
A.受单一冷气团影响,冷气团强烈上升
B.受单一暖气团影响,暖气团强烈上升
C.冷暖气流交汇,使冷气流强烈抬升。
D.冷暖气流交汇,使暖气流强烈抬升
8.下列不属于我国冰雹灾害多发地区
A.青藏高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南岭地区
7.D春季暖气团活跃,冷气团活动频繁,冷暖气流交汇,使暖气流强烈抬升,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导致冰雹产生。
8.A从我国冰雹灾害多发区总体分布格局示意图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不是冰雹灾害多发地区,
日光温室是解决青海高原地区冬季蔬菜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地农民增收和丰富群众菜篮子的主要生产设施,据此回答9~10题。
9.青海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瓜果,主要是改善了当地的()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
10.青海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瓜果的主要意义是()
A.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
B.美化城市环境,减轻城市污染
C.调剂了果蔬季节性价格波动,稳定物价总水平
D.彻底解决了青海蔬菜依赖内地供应的被动局面
9.B大棚具有温室效应,它能够使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进入大棚,但热量却不易从大棚中散发出去,故大棚内的温度较高,改善了当地的热量条件,有利于蔬菜瓜果的生长。
10.C日光温室反季蔬菜大棚的大力发展,有效缓解了青海蔬菜依赖内地供应的被动局面,大棚经济的普及与推广,反季节蔬菜果品适时上市,迫使外地运来的菜价回落,调剂了果蔬季节性价格波动,稳定物价总水平,但不能彻底解决了青海蔬菜依赖内地供应的被动局面。
11.为了满足街道和建筑物都有较好的光照条件,下图设计正确的是()
11.D图A中街道与纬线平行,说明街道与经线垂直,即成90°;图B和图C街道与经线夹角为0°;图D中街道与经线的夹角在30°~60°之间,有利于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采光条件。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2:图示区域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优势农业——棉花种植,成为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在棉花生长早期,为了促进棉花生长,广泛使用了塑料地膜。
但经测量,连续种植地膜棉15年以上的棉田,每亩含膜最高达25.6千克,最低13.8千克,平均每亩膜残留量15.48千克。
(1)简要评价该区域发展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2)简析塑料地膜对该区域棉花生长的影响。
(3)试分析图示区域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
解析:第(1)题,评价该区域发展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必须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塑料地膜对该区域棉花生长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保温、保水等方面,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膜残留所产生的问题。
第(3)题,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可能导致土地退化问题。
答案
(1)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热量丰富
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或水资源短缺);冬季低温冻害等
(2)有利影响:生长早期气温低,降水少,地膜起到保温、保持水分、减轻风沙危害作用
不利影响:残留地膜容易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等。
(3)土地退化(土地肥力下降),过度开垦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
13.下图所示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向,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是四艘轮船的逃生路线,比较合理的哪条路线,请说明理由。
(2)台风普遍带来的是暴雨和大风。
但是在不同地区,还会形成其他自然灾害,请举例说明。
(3)试分析广东、福建等地多台风的原因,并列举两项预防台风的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台风的结构和移动移动进行分析。
台风中心附近风力较大,乙路线船只的逃生路线既不能象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也不能象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方向,其逃生路线比较合理。
第(2)题,注意结合不同灾害发生的关联性和具体自然条件分析。
第(3)题,从广东和福建的地理位置位置分析。
防御措施要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远离台风区等。
答案:(1)乙路线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方向,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
(2)在沿海地区形成风暴潮,在山区容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内涝(涝灾)。
(3)原因:广东、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离台风源地较近。
措施:利用卫星和雷达加强监测、及时发出警报,远离台风登陆经过的地区,紧闭房屋门窗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