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艺观点。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说话人或作家;论世是指了解说话人或者作者的生平经历。
该观点强调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之时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经历、时代背景,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精诚由中:汉代王充提出的观点。
“中”指内心,“精诚”指真实的感情。
这是王充要求作家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3.不平则鸣:唐代韩愈提出的观点。
这一观点说明作家之所以表达内心情感,是由于受到包括社会不公正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引发的。
它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并影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
4.兴趣说:宋代严羽提出的观点。
所谓兴趣,就是钟嵘提出的“滋味”、司空图提出的“韵味”,指诗歌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
兴趣的由来与“妙悟”和“别材别趣”分不开。
5.性灵说:清代袁枚提出的文艺观点。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二、判断分析题
1.钟嵘提倡“直寻说”,因此他完全反对在诗歌中用典。
(×)
答:该说法错误。
主要理由是:
第一,钟嵘以滋味说为核心,系统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
为了使诗歌具有滋味,就应该直接表达作者的亲身感受,因此,他提倡直寻;
第二,钟嵘提倡直寻说,但并完全反对用典,而是反对过分讲求用典。
因为,用典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2.白居易的“六义”说和《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意思完全一样。
(×)
答:该说法错误。
主要理由是:
第一,《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是对《诗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归纳和分类,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六个方面,其中,风雅颂是内容上的分类,赋比兴是创作手法;
第二,白居易的“六义”说主要指比兴,同时主要是强调诗歌的寄托和讽喻,即强调诗歌描写社会内容,发挥政治的功能。
所以二者所谈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3.元好问论诗提倡刚健之风,讽刺秦观诗是女郎诗,这完全正确。
(×)
答:该说法错误。
主要理由是:
第一,元好问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诗人和理论家,其民族和地域的审美要求有别于南方,因此,他论述诗歌,特别提倡刚健之风,由此他批评秦观的诗歌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第二,作为诗歌风格的两种基本类型,阳刚和阴柔都是美的,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元好问的批评不完全合理和正确。
三、简述题
1、扬雄是怎样评价汉赋的?
答:扬雄本人是汉代著名辞赋家,十分擅长写作辞赋,但是他在评价辞赋的时候,却对辞赋更多地进行了否定。
第一是雕虫论。
第二是“劝百讽一”说。
第三,区别“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
2.朱熹诗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朱熹的诗文理论主要是:
第一,关于文与道之关系。
第二,在诗论方面,朱熹也是本于这种观点,不过将“文”换成了“诗”,将“道”换成了“高明纯一”之“志”。
在《诗集传》的序言里,他充分肯定了诗言情的本质特征;从鉴赏的角度说,对于诗的这种“兴”的特征,则不能去作理性剖析,而应该反复“涵咏”;关于诗歌创作时主体心灵要“虚静”的论述,也十分精彩。
3.明代关于小说的理论观点有哪些?
答:明代小说理论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以下几个理论问题:
首先,关于小说的地位。
其次,关于小说的真实性。
第三,关于人物性格塑造问题。
4.简述清代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答:
第一,以方苞为代表的义法说。
第二,刘大櫆提出了神气音节说和“因声求气”。
第三,姚鼐文章风格阳刚与阴柔两种基本类型。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曹丕《典论·论文》标志着魏晋文论的自觉?
答: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关于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体、文学风格的关系,即文气说。
第二,他的文体论。
第三,文章价值论。
第四,批评论。
总之,曹丕《典论·论文》较为全面地谈到了文学诸方面的问题,他对作家个性、气质的重视、对文体的区分以及特点的把握以及对文章价值的高度肯定,都充分显示了它作为文论自觉的标志。
2.结合作品分析叶燮关于诗歌创作的主要主张。
答:《原诗》是《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诗学著作。
第一,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
第二,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第三,诗人需要把创作客体的“理、事、情”与创作主体的“才、胆、识、力”结合起来。
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