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概述
1、由来
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
2、概念
2.1、广义: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影响人思想和品德的都是,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的另一个版本
《教育大辞典》,教育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指教育的外在表现,
形式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渗透在
生产生活中,口授身传经验的现象)
狭义: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朝着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德育
2.2、家校合作的方式: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2.3、教育的日常用法:
过程:我从一场影片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方法: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社会制度: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
2.4、美国谢弗勒对教育的定义:
纲领性:(应然),因该是怎样的
描述性:(实然),实际是怎样的
规定性:作者的定义,我认为的
3、要素
3.1、教育者、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书,参考书,影像资料以及教育环境知识经验),教育媒体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教育活动能过的场所和
设施,教育方法等
教育影响又叫做教育中介,教育媒介,教育举措。
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
3.2、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可以说教育者受教者在双主体。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活动。
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教育者主要是学校教育中老师
3.3、教育形态: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势,也就是“教
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及建立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
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4、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本质特征是育人性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更综合: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动力性,日常家庭的抚养养育严格来说不是教育
5、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历史性(不同),继承性(相同),生产性,民族性等
阶级性(共产和原始无),等级性(六学二馆、上品无寒门),时代性:生产力制约
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A、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生产力政经的发展不平衡性
C、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6、功能
6.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职业角色的获得与发展)
社会功能:派生功能,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功能。
生态功能属社会
个体社会化包括: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个体个性化包括: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吗,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促使人的创造性开发并实现个体价值
6.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方向划分)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6.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6.4、按社会流动性: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教育的起源本能生利息,心里方梦露,米开爱劳动
生产劳动需要说:沙毓英。
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说:历以贤,毛礼锐
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说:孙培青,胡德海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自然形态的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
2.1、特征
2.1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学校产生的条件:世界最早:埃及。
中国最早:夏朝
三个基本条件(剩余劳动力,社会需要,文字)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字的创造及知识大量积累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及进行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脑力和体力劳动相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学的知识分子
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2.1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具有非生产性(樊迟问稼)
2.13阶级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性,未形成复杂结构体系:无学制
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目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区别社会地位
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2发展历程
2.21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
2.22、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
2.3国外奴隶社会的教育
2.4、西欧中世纪教育
2.5近代社会的教育
2.51特征:只公义立世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起源16世纪德国1763年,世界最早义务国家)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教育世俗化(脱离宗教而独立)
形成较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双轨制出现
2.52发展历程:
2.6、20世纪以后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特征
公共性:为大众服务。
生产性:面向现代化,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21世纪发展趋势
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
个性化:新的生产方式要求新一代具有创造性、个性及广泛适应性,这是教育个性化的基础
教育民主化:即追求让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具体表现: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体系制度化,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版本: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是教育方式、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共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
括民主化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制定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
现代教育特征的另一个版本:了解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补充:全纳教育:反对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
稷下学宫:战国,齐国,官家主办,私家主持。
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咨政议政最大特色是学术自由,办学方针是来者不拒,包容万家。
不治而议论,尊师重道国子:西晋国子学。
国子祭酒是国子学长官。
唐代贞观改名国子监
六学二馆:国子学3,太学5,四门学7。
算学8,律学8,书学8。
崇文馆,弘文馆。
宋: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明:八股文。
清:1905科举废除1300年
古代学校名称:辟雍,泮宫,痒,序,校,塾,成均,瞽宗
常见官学:西周的国学乡学,六学二馆,文翁兴学,社学
常见私学:私塾,家学,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