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述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萌芽时期:中国儒家孔子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子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内发)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荀子人性论“性恶论”:教育“化性起伪”(外铄)培养目标培养大儒: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只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教师地位师云亦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最早把道德连在一起)《大学》《中庸》大学,中庸,学记出自《礼记》墨家人性论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外铄论)思想基础兼爱非攻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者贤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教育内容1、政治道德教育2、科学技术教育数学:圆的定义(一中同长)力学:力的定义(刑之所以奋也)光学:光的直线行进,“小孔成像”墨家科学教育最出色的部分机械制造3、文史教育4、逻辑思维、实践能力获得知识途径:亲知,闻知,说知:依靠推理方法追求理性知识教育方法1、主动:不扣必鸣2、创造:述而有作3、实践: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听其言而观其行4、量力: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不可,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三表法上本至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道家绝学,愚民,道法自然,学记世界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是礼记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乐正克,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论语:最早的文献教育重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与政治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是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预、时、孙、摩1、预防:禁于未发谓之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2、适时而教(关键期):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4、相互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接受(量力)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课内外相结合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他教育思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想讨论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复述策略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学生学会学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明人伦,教育目的),讲究教育方法教育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反复详玩细心咀嚼),贴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循序渐进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静思2、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3、先传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启发性原则:“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育阶段大学:教理(四书五经)小学:教事提出课程(最接近课程意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唐,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王阳明(王守仁)人性论心即理(良知就是天理),与生俱来,不教自会,人人皆有,不会泯灭,易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目的(作用)致良知(核心目的),学以去其昏蔽,明其心1、立志。
2、自求自得(自己主动学习领悟)3、知行合一求本心(独立思考)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如果与内心不一致),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儿童教育随人分限所及。
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程度,量力而教单选:量力性。
多选:对不同人,因材施教。
对个人,循序渐进其他人物人物著作观点董仲舒《对贤良策》1、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2、道德教育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3、性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4、建太学:第一所完备规制的学校王充《论衡》1、培养目标:鸿儒。
人才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2、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颜之推《颜氏家训》1、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士大夫2、教育内容:德:儒家孝悌仁义等规范艺: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3、儿童教育:重视儿童教育,提出严慈相济的教育原则4、学习方法:提出勤学、切磋、眼学等主张韩愈《师说》相师:学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术业有专攻1、人性论:性三品,上品中品下品2、教育目的:明天王之教,学所以为道3、教育内容:儒家经典4、尊师重道:教师的作用是传到授业解惑5、教学方法:勤勉、精通、独创王夫之1、人性说: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性日生日成。
2、教育内在作用:1、继善成性,使之为善。
2、可改变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外国古希腊智者学派1、西方最早职业教师2、最早确立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教育目的论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培养治国人才(社会本位),柏拉图哲学王的渊源德育论美德是否可教?—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美德可教—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教人学会做人)—德行的基础是自制,守法是正义,身教重于言传智育论第一次将算术、几何、天文列为必修课目产婆术四阶段: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西方最早启发性)三阶段: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客观唯心主义最大代表,与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西方教育史三个里程碑两个世界划分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学习即回忆教育目标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哲学王儿童教育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2、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3、重视早期教育:对儿童实行公养教育女子教育女子应同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教育内容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为教学科目,与智者的三艺合称为七艺代表著作《理想国》。
《法律篇》最早肯定游戏价值的是—福禄贝尔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马克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恩格斯称他:古代的黑格尔灵魂论1、理性的灵魂(思维理解判断)—人的灵魂—智育(最终目的)2、营养的灵魂(生长发育)—植物的灵魂—体育(基础)3、感觉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动物的灵魂—德育教育最高目的秉承柏拉图“理性说”,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分段柏拉图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教育年龄分段0-7,第一段—体育为主。
7-14,第二段—德育为主14-21。
第三段—智育为主自由教育思想反对教育的功利性,提高一般文化素养为目的,适合自由民(闲暇时间和自由学科)(文雅教育)身心和谐发展最早从理论上论证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公立教育与教育立法与柏拉图一样,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产物,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人的教育。
代表作《论灵魂》《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著作,也是世界第一部研究教学法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其他1、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2、最早提倡“双语教育”创立时期培根—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人物地位代表著作教育观点培根1、科学归纳法第一人2、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新工具》—号召采用试验调查法(归纳法)《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首次提出独立1623年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夸美纽斯人物地位代表著作夸美纽斯1、教育学之父2、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1632《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开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采用自然类比法进行研究康德、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人物地位代表作赫尔巴特1、现代教育学之父2、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3、科学教育学之父4、“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1、《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正式诞生,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2、《教育学讲授纲要》教育思想理论基础1、伦理学(哲学)为目的。
心理学为途径和手段。
2、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3、将心理学的意识阈,统觉观念(新旧知识的联系)用于教学,强调教育学科科学性教育目的可能的教育目的(选择的教育目的)和必要的教育目的(最高、最基本—道德的养成)必要的目的(五种道德观念: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课程理论课程内容与儿童经验兴趣一致,根据统觉,设计(相关(联系)和集中(中心)原则)。
以文化纪元理论(儿童发展理论)为基础,探讨课程选择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直观教学(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对不同的观念表象区分),综合教学(新旧观念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