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教育的长期性5.教育的生产性6.教育的民族性(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育媒介: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四)教育的功能1.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积极)功能:促进负向(消极)功能:阻碍2.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外显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的,但不绝对。

(五)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教育的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2.心理起源论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孟禄。

3.劳动起源说科学的教育起源观点。

观点: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恩格斯(六)教育的历史发展: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管理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一、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出现了学校夏: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

第三、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的未来统治者;第四、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科课程的雏形(以礼乐为中心)(2)欧洲: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

2.封建社会的教育(1)中国第一、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等级性。

如唐朝的“二馆六学”;第二、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2.封建社会的教育(2)欧洲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教育。

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教育。

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3.近代教育近代教育发展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建立公立教育体系;(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德国,1763年,世界最早);(3)教育普遍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强。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20世纪后期教育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5.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古代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1.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2.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朱熹提出)。

——启发诱导的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其他诸子:孟子:性善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荀子:性恶论;通过教育使人改变本性以适应社会;提倡学习过程要经历“闻见知行”四个过程;墨子:“兼爱”“非攻”;知识掌握、思维和技能的培养。

4、《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5、①教育的作用《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长善救失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二)古代西方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三个部分,即讽刺、归纳和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是最早由柏拉图所倡导。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4、昆体良(公元35—96)●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雄辩术原理》)。

●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一)教育学科的建立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的一本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2.卢梭: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3、康德,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4、裴斯泰洛奇(1)著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2)贡献:第一个正式提出使人类的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5.洛克(1632—1704)(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2)提出“绅士教育思想”(3)著《教育漫话》。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1776—1841)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2、杜威(1859—1952)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课程与教学活动课程(3)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基础(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中国近代教育思想1、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科泰斗,人世楷模”。

2、黄炎培:提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思想。

提倡“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3、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4、梁漱溟:提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合二为一。

5、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6、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中学。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

(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

体现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六)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一)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了解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一)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二)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三)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四)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的文化继承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四、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二)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

五、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二)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三)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结构(四)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一)控制人口的数量(二)提高人口的质量(三)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