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十讲(一)作者:褚树荣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6年第07期编者按:高考考场作文的唯一目标在于获得高分,而获得高分的唯一途径是向评卷教师充分地展示自我,满足评卷教师的期待。
议论文作为考生感悟人生、关注社会、探寻真理、发表见解、展示才识和思想的最佳文体,是高考作文获取评卷老师青睐的首选。
为满足考生的备考需求,本刊特约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及工作室成员撰就简约有效的议论文十讲。
从本期开始连载。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落笔之前就要完成。
因为考场特殊的时空,考生不可能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尽管随着命题的改革,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不断降低,但是每次考试,总是有不少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出现立意偏差。
所以,要把审题和立意关联起来考虑,而且要快捷、准确。
这样的技巧有没有呢?一、明白审题、立意的意思(审题是干什么的)不管什么作文,考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思维和语言、情感。
考场作文是特殊的写作,就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出题者的意图:命题者有价值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指向是什么?再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要求:要我干什么?要求共有几条?都是些什么?即审题明二点:一审意图,二审要求。
例题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乡下来的小孩第一次跟着我走进宾馆,我们坐在大堂里。
他侧着头,盯着电梯的方向。
一会儿,他悄悄告诉我,那个门,太奇怪了。
刚才进去了一个人,再打开时,换人了!原先的人呢?他压低了声音,疑惑的表情里有一种紧张。
如今,人们已经没什么或者说不愿再对什么好奇了。
令人惊奇、激动、愤怒、出人意料的事情,好像都已经发生过了,多数人都是一副见怪不怪、心里有数的样子。
而这个孩子,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满脸惊诧。
后来,他当然知道了电梯的功用,他乘着这奇怪的铁房子上上下下。
我羡慕这个孩子,做一个有所迷茫的人,用一双睁大的眼睛去质疑,而后恍然大悟。
如此衍生出来的快乐,多么简洁单纯啊。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意图。
只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水平,都能知道本题命题者的立场:“如今,人们已经没什么或者说不愿再对什么好奇了。
”“我羡慕这个孩子,做一个有所迷茫的人,用一双睁大的眼睛去质疑,而后恍然大悟。
如此衍生出来的快乐,多么简洁单纯啊。
”命题者显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隐约地表现出立意指向:对世界要有好奇之心,探索之志,拥有这样的心志是快乐的。
二审要求。
共有6条——1.要拟一个题目。
2.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3.要有明确的文体,不能写那种“四不像”的话题作文。
4.要有一定的字数。
5.要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
6.不能抄袭。
通过“二审”,就可以进入立意阶段了,考场作文是否切题,就看立意,但准确恰当的立意是建立在审辩命题者的意图之上的,而且立意工作要能以一个句子概括作文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快捷地完成这项工作呢?考生可以尝试“立意四步走”。
第一步:找关系。
任何一则命题材料,都可以找出材料中某些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材料的意义往往就隐含在这些关系中。
小孩子从疑惑到明白;事件前后的变化;小孩子的表现和大多数人的表现形成对比;小孩子的探索、大多数人的表现和我的感慨,形成了因果关系。
理清这些关系,材料的整体意义就容易理解了,所以抓住关系是整体感知很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
第二步:抓关键词句。
在把握整体关系的基础上,留意那些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总是寄托或透露着命题者的立场和意图的。
如材料中的“疑惑”“好奇”“质疑”“恍然大悟”“如此衍生出来的快乐,多么简洁单纯啊”等。
第三步:概括写作中心词。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或者选择,或者整合,或者概括,形成一二个中心词语。
这些词语是对命题者意图的概括,也是作文中心的概括,如“好奇心”“探索精神”“质疑”等。
第四步:形成观点句。
根据写作中心词,或扩充,或转述,形成观点句。
这个句子就是作文的立意,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散文的情思、论述文的论点,照此写下去,一般就不会偏题、离题了。
通过转述,形成立意:探索未知是一种快乐!通过扩充,形成立意:让我们对世界保持好奇!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审题明二点”和“立意四步走”。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
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
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明二点”:一审意图。
也许命题者认同爱因斯坦的观点: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
命题者借爱因斯坦的信,提出一个讨论的话题,即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关系。
意图清楚,话题大致框架就形成了。
二审要求。
共有5条——1.一般写论述文。
2.拟一个题目。
3.观点(论点)要明确。
4.字数有要求。
5.反对套作,不要陈词滥调。
“立意四步走”:一、找关系——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对立。
二、抓关键词句——“道德沦丧”“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科技的副产品”“罪孽”“灾难”。
三、要概括出一个写作中心词——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
四、形成一个观点句——通过扩充,“科学技术导致道德沦丧、人性冷漠”这个判断句,可以作为论点。
“科学技术必定导致道德沦丧、人性冷漠吗?”这个疑问句,就是论述的话题。
以这个句子为中心,扩展成一篇作文,肯定不会偏离、离题了。
二、作文类型不同,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什么从作文类型看,大致有三类:①隐喻型/引申型。
材料采用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才是需要你阐发的,如例题1,命题材料是一个故事。
②情境型/任务型。
材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要你就事论事评价分析,完成材料中提出的写作任务。
③话题型/命题型。
材料提供一个核心话题或者一个题目,你围绕着话题和题目去写即可。
从材料形式看,有故事寓言、名言诗句、数据表格、图像照片、网友论坛等等。
审题时要审什么?不同类型的题目有没有共同的关注点?有,可以采用“立意四步走”理“关系”、抓“关键”。
从整体上厘清材料中的各种关系,从关系中推知材料的中心意思,再从关键词句入手,读破命题者的意图,确立写作的立意。
例题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这是一个话题型/命题型作文题目。
萧伯纳的话提供了一个话题,就是现实和梦想。
一、厘清关系——有人根据发生的事实追问原因,我梦想未知,想象未来。
命题者的立场显然偏向萧伯纳:凡事爱追问,未来敢畅想。
二、抓住关键词句——“梦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这些关键处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然是“立足现实,梦想未来”。
三、概括写作中心——现实与梦想。
四、形成一个观点句子——例如“我们不但要探索现实,更应该梦想未来。
”例题4: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情境型/任务型作文题目。
材料设置了一个对话情景,情景中包含了写作任务:你对这些人的对话有什么看法?请评价。
这些人的对话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表述。
不管是评价还是表述,都是一个既定的任务。
规定性是比较强的。
审题工作完成后,立意还是四步走。
一、厘清关系——爱迪生的惊奇和文学家科学家对惊奇的解释,形成结果和原因的关系。
二、抓住关键词——“手机”“新奇”“意想不到”。
手机影响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三、概括写作中心词——手机、科技与生活。
四、形成观点句——例如“手机影响生活、科技改变世界!”例题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
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自己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个话题型/命题型的题目。
话题是知识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题目半开放:“ 而知之”。
这样的类型也可采取“四步走”:一、厘清关系——韩愈时代从师而知,而我们获知途径日益多元这是对比关系。
二、抓住关键词——“获取知识”“学而知之”“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三、概括写作中心词——学而知?行而知?借而知?思而知?途径多元均可以。
四、形成观点句——例如“从学而知之到行而知之”,选择其中一个关键词,扩充为一个观点句。
例题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是隐喻型/引申型的题目。
心灵的微光显然是一个喻体,比喻什么呢?因为是“光”,那一定是美好东西,而且是“微小”“微弱”的,那就是容易被忽略的美好的东西,尤其是指自己身上习焉不察的美好的东西,而经过天才的艺术表现后,人们才意识到其存在的事物。
一、厘清关系——人们舍弃自己“微光”,发现天才作品的“微光”,这里有一种既具有又忽略的矛盾关系。
二、抓住关键词句——心灵“微光”、“舍弃”、“认出”。
舍弃自己身上的微光,认出天才作品中的微光。
三、概括写作中心词——关于“微光”(美好的心灵、情感、思想、行为)。
四、形成观点句——例如“请珍惜自己那一缕‘微光’”。
三、当堂练习,再强化操练一次刚才在讲第二环节的时候,我们把“审题明二点”省略了。
现在我们分别根据这两个环节再来操练一次。
“审题明二点”环节可以和同学讨论,“立意四步走”要写下来。
例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小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出租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