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如何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如何写“一事一议”议论文
“一事一议”是较简单的议论文,也是议论文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因为它篇幅短小,结构也不复杂,我们学写议论文,可以从“一事一议”入手。

“一事一议”,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或读到的某些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评判,使人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引起关注和重视。

由此看来,所谓“一事”,就是指一件事情、一种现象或一则材料;“一议”就是从“一事”中提炼出论点,然后进行论证。

这样一分析,“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基本结构也就清晰了——
第一步,概括材料,提出论点(提出问题)
一事一议中的“事”与记叙文中的“事”是不同的。

记叙文中的“事”要进行详细的叙述,细致的描绘,讲究叙述的顺序,叙述的方法,它的作用是要通过叙述表现文章中心;而“一事一议”中的“事”,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叙述,它仅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议”。

概括叙述完“事”后,就自然地提出论点,这时就要注意“过渡”,过渡的词、句要准确、自然,要把“事”与“议”紧密的联接起来。

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这个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等等。

下面,我们以《两小儿辩日》为例,看看怎样提炼论点。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提炼论点时,必须把这件事情、这种现象的本质搞清楚,把这则资料的内容搞明白,这样才能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提炼论点时,要抓关键部分或关键语句。

㈠、从“两小儿辩斗”这一事实可提炼出:①我国人民具有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科学事理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思考探求的可贵精神。

㈡、一儿认为早晨地球离太阳近,中午相距远,是凭视觉判断;一儿认为早晨地球离太阳远,中午相距近,是凭触觉作判断。

由此可提炼出:②看待同一个问题时,因为所站的角度立场不同,所持的标准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㈢、面对“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早晨和中午这两个时刻中,哪个时刻近哪个时刻远”这一问题,孔子“不能决也”,由此可提炼出:③即使是知识渊博得大学问家,也有他不知道的知识,这说明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

④不能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要有不怕露丑,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然,我们还可以提炼出其它论点。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只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实际生活最需要议论的某一点来展开论述,讲清讲透就行了,不宜面面俱到。

第二步,运用论据,证明论点(分析问题)
要使自己的论点有说服力,就要运用论据来证明。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一定要真实、准确、有典型性。

写出论据之后,还要用自己的话把它与论点联系起来,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当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作论据时,要考虑到各个事例的代表性,如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职业等等;还要考虑事例之间的顺序和过渡,各个事例的详略安排。

道理论据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

道理论据用得恰当,能起到简洁有力的证明论点的作用。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作文题目】
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用来比喻做事情、做学问没有恒心,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打鱼”与“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

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工作方法。

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地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

心理学上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的休息会消除学习上的疲劳,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如果一个人整天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

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

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来调节自己高度亢奋的大脑,以达到“晒网”的目的。

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工作起来可谓废寝忘食,但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放松,不至于“破网”;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才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

他们下课不是走出教室活动,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于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它课时也不能聚精会神。

特别是在临考前,许多平时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

等上了考场要他“打鱼”时,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遗憾。

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便封棋不弈,去打桥牌、赛网球。

正是他“晒网”有方,才能在“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学习。

因此,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打鱼”与“晒网”的关系,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文章选自《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2年7、8合刊,有改动)
作者大胆运用求异思维的方法,就人们公认的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贬斥,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时,首先从理论上做了分析,指出它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接着举了中国文学家老舍和英国科学家牛顿正确处理“打鱼”与“晒网”关系使事业有成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举了我们的一些同学和围棋大师聂卫平是如何处理“打鱼”与“晒网”的关系及其截然不同的成效,然后再引用列宁的话,既作道理论据,又总结了全文,进一步深化了论点。

第三步,总结全文,呼应论点(解决问题)
这一步依文章的具体写作情况而定。

议论文的结尾一般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居多,因为它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应当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希望或告诫,使论点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文章结构完整。

如果这些已在论证过程中做了,就没有必要再画“蛇足”,水到渠成,干净利落收尾就可以了。

相关主题